顶端新闻客户端9小时前
南开大学胡教授近日凭其个人简介里“找不到科研动力”、“争取退休前多凑几篇论文”等真实坦率之语意外走红。面对“哗众取宠”的批评,我却以为,这份风趣幽默恰如清风拂过严肃殿堂的窗棂,令人不禁心生暖意。
长久以来,学术殿堂内高悬的肖像,往往是威严庄重、一丝不苟的“标准像”。学者们似乎被无形的规训裹挟,如同套上了清一色制服——简介中堆砌的尽是头衔、项目与奖项,却难觅一丝真实血肉的痕迹。如此“标准化”形象,不仅使学术圈疏离于公众,更如玻璃罩般隔绝了学者们鲜活的生命力与烟火气。胡教授此番“卸妆”,不啻为对单调刻板叙事的一次温柔反叛。
当胡教授坦言“找不到科研动力”,这看似随性的自嘲,实则是对学术圈高压生态一种无声而锐利的映射。此等坦诚的幽默,非但未折损学术的庄严,反而如一道光,照亮了学者们作为普通“人”的处境。这般真实共鸣,在当下意义非凡。网友纷纷在评论中留言“教授太可爱了”、“终于见到说人话的简介”,正是对这份稀缺“人味”的集体拥抱。
当然,学术的严谨性自有其不可动摇的磐石根基。然个人简介并非学术论文,它更像是学者面向公众的一扇生活小窗。当胡教授在简介中“苦中作乐”,其研究之严肃性并未因此蒙尘——恰如居里夫人笔记中偶现的生活小记,无损其科学伟业的光芒。学术的宏大叙事,本应能包容个体在生活夹缝中透露出的真实微光。
胡教授这一抹亮色,宛如在学术殿堂的灰墙上绘出的清新涂鸦。它昭示着学术的严肃与学者的风趣,原非冰炭同炉,而是可和谐共奏的乐章。
当象牙塔里的灵魂敢于展露本色,学术的严肃面孔下便自然焕发出亲切的人性光辉——这恰是学术生命力的真正源泉。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