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新闻客户端10小时前
湖北日报讯(记者左晨、实习生胡梓杨、刘竟晖)“真神奇呀,没想到这些废弃物也能变成宝,以后我也要践行低碳生活。7月15日,在中碳登双碳教育实践基地开放日暨全国碳市场运行四周年主题活动上,武珞路中学学生马廉杰感叹。当天,中碳登邀请社会公众近距离参观双碳技术展,碳减排、碳监测、碳捕集、资源回收再利用等12项尖端成果集中亮相。
社会公众近距离参观双碳技术展。(湖北日报记者左晨摄)
平时没用的秸秆、谷壳、建筑板材,居然能用来发电。2018年,中国华电集团在襄阳电厂实施全国首个生物质气化耦合发电项目,将秸秆等农林废弃物化为可燃气体,注入燃煤锅炉混合发电,替代部分燃煤。如今,该项目每年能“吃掉”5.14万吨农林生物质残余物,发电量5500万千瓦时,节省标煤1.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5万吨。
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生物质耦合燃煤机发电技术。(湖北日报记者左晨摄)
磷石膏污染,不再令人头痛。湖北三峡实验室在源头端减量,提升磷石膏的质量、纯度,超细高纯石膏价值达到500元/吨;在末端探索生态化利用,开发了磷石膏的土壤化改良及生态化利用技术,处理完的磷石膏不仅能拿去种菜,还能掺到水泥里,让水泥变得更结实。
看不见摸不着的二氧化碳,也能精准捕捉到。武汉大学的碳捕集利用技术,就是全球首创。这项技术利用熔融盐吸收、捕集二氧化碳并将之转化为高附加值碳材料,可应用于高排放企业脱碳、先进碳材料生产、新能源电力配套等领域。
森林能吸收二氧化碳,可怎么算出它到底吸收了多少呢?武汉大学发明了“空-天-地”森林碳汇立体遥感监测技术,就像给森林装了个“千里眼”,能实时监测森林植被碳汇,轻轻松松就算出森林能吸收储存多少碳。目前,该成果已在湖北、海南、东北等地开展示范应用。
武汉大学发明了“空-天-地”森林碳汇立体遥感监测技术。(湖北日报记者左晨摄)
出口企业如何应对欧盟碳关税?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则给每个锂电池发了一张“护照”,记录其生产、维修和回收的全过程。在该公司的展台,展示了欧盟标准下的动力电池领域的“电池护照”。目前,该公司还在建设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碳中和电池工厂,年产出能够配合300GW的光伏发电,代替1.1亿吨标准煤,终端可减碳2亿吨。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给锂电池发“护照”。(湖北日报记者左晨摄)
据悉,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四年来,业务规模稳居全球第一。截至今年6月,全国碳市场已纳入发电、钢铁、水泥和铝冶炼四大行业约3700家重点排放单位,年度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80亿吨;中碳登平稳护航全国碳市场,累计清结算碳交易15.33万笔,累计清结算金额924.98亿元。
在中碳登的引领带动下,国内外90余家涉及碳交易服务、碳资产管理、碳金融创新等企业及机构入驻中碳登大厦,吸引和集聚了400余家涉碳企业落户大厦周边,奠定了11平方公里环沙湖双碳经济带的坚实基础。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