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5小时前
当前,北京已进入夏季用水高峰期。汩汩而来的南水、密云水库水和本市地下水汇入北京各大水厂,水厂如“心脏”不停泵动,经多道工序净化,将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水送入配水管网,流入千家万户的水龙头。
北京市水务局连续20余年组织开展水质督查,对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末端水等供水全流程进行检测,今年上半年已完成100余小区供水箱的水质检测,检测结果全部合格,表明供水安全可靠。
夏季城区用水量增加近11%
当前,北京城区日供水能力为470万立方米,夏季城区日平均供水量约340万立方米,比全年日均供水量高出11%左右,今年用水最高峰日为6月12日,市区供水量达到374.7万立方米,后续随着气温升高日供水量还将继续攀升,北京市供水能力可满足高峰用水需求。
走进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第九水厂中心控制室,3位工作人员聚精会神盯着屏幕,查看制水各环节水质、水量、水压等指标。第九水厂是北京市最大的地表水水厂,日供水能力达171万立方米。中心控制室则是水厂的“智慧大脑”,及时接收自来水集团的供水指令,根据指令调整出水量。
夏日供水高峰期,中心控制室更加繁忙。“夏季像‘南水’等地表水源一般藻类较多,我们会接到工艺调整指令,在预处理环节增加臭氧,增加混凝剂、消毒剂的投加率,让水质安全过关。”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第九水厂厂长龚德洪表示。
在制水车间,从北流进的原水,经过混合池、熟化池、沉淀池、煤滤池、活性炭滤池等区域,通过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四大工序,以及超滤膜、活性炭、紫外线等深度处理工艺为水质安全保驾护航,最终完成从原水到供水的“蜕变”,向南流出,通过配水管网流向市民家中。
用水高峰期,北京市各水厂也能通过智慧水务平台及时掌握每日供水量,分析供水量变化趋势,提前研判供水风险。调度人员则通过水资源调度平台,完成南水北调水、密云水库水和本地地下水联合调度。
多渠道开展水质检测
7月16日下午1点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水质分析实验室,检测员王莉正利用酶底物法检测取样水中总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含量,该检测指标可以辨别水中是否存在致病微生物。王莉向定量盘51个孔穴中滴入水样,用专门的封口机进行封口,保证定量盘的密封性,再将其放入培养箱中,等待24小时后再观察实验结果。
今年,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负责北京城镇区域水质督查检测,水质检测样本选取覆盖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二次供水等四种类型,供水运行全流程均有“水质体检”。“水质取样自6月开始,水样来后,我们按照有机类、无机类、生物类三大类分发给各个检测单元,检测完毕后样品会继续留存,等待后续查验。”水质分析实验室质量负责人郑蓓介绍。
近年来,水质检测种类也越来越全面。郑蓓介绍,除了检测浑浊度、色度、臭和味等国标全部97项指标,实验还增加了国标附录A的30项指标、美国EPA饮用水标准中的23项指标以及WHO饮用水标准中的20项指标。
2025年全年,北京市水质督查共将完成近1500个水样的检测,检测范围包括全市全部城乡供水厂、自建供水设施及350处村庄供水站和100处二次供水设施,上下半年各检测一次,检测指标7万余项次。“如果发现水质风险隐患,我们将及时通知相关单位、供水企业,寻找指标异常原因,调整出水工艺确保水质合格。”北京市水务局供水管理处副处长周政介绍。
除了每年开展的水质督查,市自来水集团也会在饮用水水源、自来水厂出厂水、城市末梢水等供水各环节开展水质自查,在中心城区管网设置373个人工采样点,每半月取样检测,133处管网水质同时在线监测点,实时传输浊度等重要水质指标,及时掌握水质状况,确保让广大市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优质水。
门城水厂今年投产
在北京市水务局官网,生活饮用水水质状况每隔一季度公开一次。记者查询发现,包括微生物指标、消毒剂常规指标、放射性指标等在内的水检测指标都已公开,市民可随时查询。当前,市区供水安全系数达到1.3,表明供水量充足稳定。全市供水管网环状分布,各主力水厂互联互通,编织成网,有效保障城市供水安全。
近年来,本市相继投产亦庄水厂、石景山水厂、良乡水厂、昌平新城地表水厂、丰台河西第三水厂等水厂,新增日供水能力115万立方米。今年,本市还将投产运行门城水厂,海淀温泉水厂具备通水条件,全市日供水能力将超过1000万立方米,为进一步提升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水平创造有利条件。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