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17小时前
文 | 京畿部长
正值暑假,不少医美整形机构又迎来了整容的热潮。医生介绍,近年来整容低龄化趋势愈加明显,以前是准大学生想趁暑假“悄悄变美”,现在越来越多的准高中生也加入了整容行列,前来咨询的最小只有11岁,而且这些未成年人咨询的整容项目也是五花八门。
“整容热”的低龄化令人担忧。医疗美容本质上还是医疗行为,具有一定风险,而未成年人骨骼、肌肉和软组织发育还不完全,整容风险尤其大。对此,近年来,不少机构、专家都频频呼吁,建议青少年要慎重对待医美。就在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主任医师王永前更是明确表示:“不建议未成年人接受医美手术。”(7月16号 光明网)
资料图。
在过去,整容的主力军是大学生或职场新人,他们大多希望通过微调提升自信或求职竞争力。但如今,整容的年龄门槛不断下探,甚至出现了“中考结束就整容”的风气。某三甲医院整形外科医生透露,近年来接诊的未成年人占比明显上升,其中不少是家长主动带孩子来的。“有些家长觉得,孩子早点整容,恢复快,还能以‘新面貌’迎接高中生活。”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青少年并非自愿,而是在同学或家长的劝说下“被动整容”,这一现象背后,是日益泛滥的容貌焦虑,包括商业机构的推波助澜,以及社会审美的单一化发展。
那么究竟是谁推动青少年入坑的呢?评论员认为,一方面是整形机构深谙营销之道,他们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投放广告,将整容包装成“逆袭”“蜕变”的捷径。一些机构甚至推出“学生专属折扣”“暑期特惠套餐”,用低价吸引未成年人。更隐蔽的是,某些网红、博主以“分享经验”为名,实则暗中推广医美项目,让青少年误以为整容是“变美”的唯一途径。而一些家长自身则深受外貌评判影响,认为“颜值即竞争力”,于是主动带孩子整容。这种观念无形中向孩子传递了“外貌决定人生”的错误价值观。
一些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认同的关键期,容易受同龄人影响。面对身边同学们的纷纷整容,个体很容易产生“不整就落后”的焦虑。而同时,社交媒体上的“网红脸”“滤镜美学”让青少年对“美”的认知越来越单一,甚至误以为“大眼睛、高鼻梁、尖下巴”才是“标准美”。如此一来,让整容低龄化趋势越加明显。
不过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尽管某些整形手术技术成熟,但未成年人身体仍在发育,贸然动刀可能带来不可逆的伤害。不论是骨骼发育,还是皮肤修复能力,青少年比起成年人的恢复力依旧不足。从免疫系统到药物耐受,各类风险依旧很高。
对于现在的乱象,如何平衡安全与审美的尺度,则需要社会、家庭、行业的共同发力。一方面,要加强行业监管,杜绝“未成年营销”,目前,我国规定未满18岁不得进行非必要整形手术,但部分机构仍钻空子。相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严查违规向未成年人推销整容的行为。同时家长还需理性引导,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审美观,而非将整容当作“投资”。如果孩子确实因外貌焦虑困扰,可先寻求心理咨询,而非直接选择手术。对教育机构而言,可通过美育课程、心理健康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明白“美”不止一种标准。媒体也应减少“颜值至上”的渲染,多展示不同面貌的自信榜样。
整容本身并非原罪,问题在于未成年人是否具备足够的判断力,去做出这个可能影响一生的决定。与其让青少年在手术刀下寻找自信,不如教会他们:真正的魅力来自学识、品格和独特的自我。
这个暑假,或许我们可以和孩子聊聊:“你觉得自己哪里最特别?”而不是问:“你想整哪里?”
【流程编辑:徐志文 60361】
本文首发顶端新闻,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央视新闻。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