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日报客户端12小时前
矗立于贺兰山东麓的西夏陵,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鲜活注解。随着考古技术的进步与保护理念的升级,这片神秘的陵区,正迎来历史研究与遗产保护的新篇章。
“西夏陵能在贺兰山下抵御无数次山洪冲击,得益于古人因地制宜的防洪智慧。陵区内已发现的32处防洪工程遗址,是未来考古研究的核心对象之一。这些防洪墙以石块堆砌、内填黄土,选址于地势较高处,配合开挖排洪沟的工程布局,形成了‘疏堵结合’的防洪体系。”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柴平平透露,当前正对防洪工程遗址展开系统性考古调查,试图还原西夏时期“以自然之力护文明根基”的工程技术全貌。“我们发现防洪设施不仅是建筑技艺的体现,更是古人对地理认知与灾害防治能力的集中反映。”他表示,未来将结合水文气象研究,破解古代防洪设计与现代气候变化的关联性。
尽管目前已探明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及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但西夏陵的“地下版图”仍有待探索。柴平平表示:“考古团队近期在陵区新发现几座陪葬墓及10余处防洪遗址,下一步,考古工作将采用‘上天入地’的多维技术,利用无人机航拍与三维测绘技术,对陵区展开系统调查,构建全域数字模型;在国家文物局批准下,结合探地雷达等无损探测技术,逐步对陵区开展保护性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
“西夏陵遗址保护工作是国家文物局重点支持的科研实践项目。自1999年起,我们与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建立长期协作机制,对全部9座帝陵和51座陪葬墓开展系统性保护工程,通过夯土加固、风蚀防治、裂隙灌浆等技术手段,全面消除了陵区重大结构性安全隐患。”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杨善龙介绍,2013年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工作站的设立,标志着科技支撑能力的跨越式提升。2024年签署的日常保养维护合作协议,进一步明确了“预防性保护+动态监测”的常态化管理模式。
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杜建录表示:“西夏陵出土的7100余件文物中,最重要的除鎏金铜牛、石马、力士碑座等外,当数碑亭遗址内发现的西夏文与汉文残碑。这些文碑直接印证了西夏‘蕃汉共治’的政治智慧。”未来,人工智能下的跨学科研究将成为研究重点:诸如对大量残碑进行数字化拼接,对海量西夏文献进行整理,建立西夏文-汉文对照数据库,弥补正史中西夏史料的缺失。从鎏金铜牛、琉璃鸱吻等文物中,剖析多民族艺术的交流融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集图像文字智能识别、数字修复、知识挖掘、保护传承于一体的西夏文献文物智能化垂域大模型研究体系,推进西夏学与西夏陵研究数智化。(宁夏日报记者 杨淑琼)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