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10小时前
留守儿童情感陪护:爱心妈妈编的防侵山歌火了
**
在偏远的乡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数量依然不容小觑。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缺乏足够的情感关怀与有效的安全教育,尤其是防性侵教育的缺失,让他们面临着潜在的风险。然而,近日在广西防城港峒中镇,“爱心妈妈” 们的一个创新之举,犹如一阵春风,为留守儿童的防护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 —— 她们把防性侵知识巧妙地编进了山歌之中,一时间,这些朗朗上口的防侵山歌在乡村里传唱开来,深受孩子们喜爱。
“爱心妈妈” 团队的出现,本就是为了填补留守儿童情感陪护的空白。她们大多是当地的妇联干部、志愿者或者热心村民,看着村里孩子们在成长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心疼不已,决定用自己的力量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而在关注孩子们日常生活与心理需求的过程中,她们敏锐地察觉到防性侵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对于孩子们来说,既枯燥又难以理解,效果不佳。于是,“爱心妈妈” 们想到了利用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形式,将严肃的防性侵知识融入其中。
山歌,在峒中镇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村里的聚会场合,都能听到悠扬的山歌声。“爱心妈妈” 们深知山歌的魅力,她们邀请了当地擅长创作山歌的民间艺人,共同商讨歌词的编写。歌词内容从最基础的身体隐私部位认知,到如何分辨危险行为,再到遭遇危险时的应对方法,事无巨细。比如 “金花儿开要自爱,遇到危险大声喊!” 这句歌词,以生动形象的 “金花儿开” 比喻孩子们的成长,强调自尊自爱的重要性,同时直白地教导孩子在危险来临时要勇敢呼救。还有 “背心裤衩遮着的,别人不能随便摸”,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孩子们明确身体的隐私界限。
为了让山歌更易于传唱,艺人们在旋律上也下足了功夫,采用了当地最经典、最欢快的山歌调子,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爱心妈妈” 们则挨家挨户,走进学校、走进村庄的各个角落,教孩子们唱这些山歌。一开始,孩子们只是觉得山歌好听、有趣,跟着哼唱。但在 “爱心妈妈” 们一遍又一遍耐心的讲解下,歌词里蕴含的防性侵知识逐渐被孩子们所理解和接受。
在学校的课间,一群孩子围坐在一起,欢快地唱着防侵山歌,那认真的模样让人动容。其中一个叫晓妍的小女孩说:“以前不知道这些知识,现在唱着山歌就记住了,要是有人想欺负我,我就大声喊。” 晓妍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以往对于防性侵知识,老人难以用合适的方式对她讲解。而现在,通过唱山歌,晓妍不仅学到了知识,内心也因为 “爱心妈妈” 们的陪伴而多了一份安全感。
“爱心妈妈” 们不仅仅满足于教孩子们唱山歌,还会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检验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她们会设置一些简单的场景,如陌生人给糖果并试图触摸孩子身体等,观察孩子们的反应。在一次模拟场景中,小男孩宇轩面对 “陌生人” 递来的糖果,果断拒绝,并大声说道:“不能要你的东西,你也不能摸我!” 他的表现赢得了 “爱心妈妈” 们的阵阵掌声。通过这样的实践,孩子们将山歌里的知识真正转化为了自我保护的能力。
防侵山歌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在孩子们身上,还在整个乡村引起了广泛关注。村民们原本对于性教育避而不谈,但听到孩子们欢快唱着的山歌,也开始主动向 “爱心妈妈” 们了解相关知识。一些家长意识到了防性侵教育的重要性,纷纷表示会更加关注孩子的安全,加强对孩子的保护。村里的一位爷爷说:“以前不懂这些,现在听着孩子们唱,才知道有这么多要注意的,以后得更小心看着孩子。”
防侵山歌的成功,也让 “爱心妈妈” 们看到了情感陪护与安全教育相结合的巨大潜力。她们计划将更多的安全教育内容,如交通安全、防溺水安全等,也以山歌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她们希望通过组织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亲子游戏、文艺表演等,进一步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给予他们更多的情感关怀。在未来,“爱心妈妈” 们还打算将这种模式推广到周边的乡村,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受益,为他们的健康成长筑牢坚实的防线,让他们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快乐成长,不再因父母的缺席而感到孤单和无助。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