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4小时前
堂食用鲜肉外卖用冻肉;堂食的菜现场制作,外卖靠预制;堂食炒菜用压榨花生油,外卖用桶装调和油;酒水饮料,外卖价格能比堂食高近一半,且普遍标注“单点不送”;堂食餐具起码有清洗消毒流程,外卖餐具可能有变形异味、毛刺霉点……据法治日报报道,不少餐饮店都在耍堂食和外卖“双标”的把戏,外卖质量大打折扣。
堂食和外卖既然同一个招牌同一个菜单,就意味着同样的品质和分量。很多消费者正是奔着线下的餐品品质和服务态度,出于对商家的信任下外卖订单。如果商家既不做标识也没有说明,就往外卖里“注水”,岂不是在糊弄消费者?口味变差、价格变高,还要让消费者承担食品安全风险,商家倒是吃到了堂食和外卖的“差价”,消费者却在吃亏。据报道,隐蔽加价等行为,违反价格法关于“明码标价”的规定,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差异化经营的行为,已构成对消费者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的系统性侵犯。商家不守诚信,搞“双标”、吃差价,外卖卖得越多,商业信誉丢得越多,越是在触碰法律红线。
一家店为何两面派?客观来说,商家有“苦衷”。商家做外卖,要考虑平台抽成、包装费、食材成本和人工水电成本等,算下来净利润比堂食低。再加上平台有配送时效的要求,送得慢就要得差评,也加剧商家的“双标”行为。还有一部分商家,纯属“占便宜没够”。仗着外卖制作过程消费者看不到,为了最大限度获取利益,想尽办法压缩成本。反正消费者难以取证、不好维权,就算发现了也奈何不了。
为了生存,商家需要在平台、消费者各方之间平衡。但外卖成本高不是降低餐品质量的理由,牺牲餐品质量和商家声誉换取一时利益实非良策。餐品好不好吃,不是打上品牌的名称就算数。商家吃相太难看,消费者自会用脚投票。最后不仅“差价”吃不了,实体店铺的经营也会受影响。据报道,有商家直言,“别人用预制菜降价抢单,你用鲜品就没生意”,可见,“双标”商家也在将“注水”风气带向全行业,一旦劣币驱逐良币,外卖行业只会走向低价恶性竞争的轨道。
餐饮店铺的双标障眼法必须揭开,“差价”的墙也该拆掉。作为外卖行业的“守门人”,平台不仅要加强对店铺的监管,要求商家清晰标注“预制菜”“现场制作”等商品属性、守护消费者的知情权,更应该优化配送时效要求、评分机制、抽成机制等,不能逼迫商家搞区别对待。市场监管等部门也应推广“明厨亮灶”线上化,让商家不敢搞小动作;对频繁违法的商家应有力惩处,让违法商家长记性、给其他商家以震慑。
商家亮出招牌,亮出的也是自身的声誉和品牌的分量;线上线下一视同仁,是商业诚信的基本要求。商家得治好“近视”病,把质量底线守住,才能守住长远的未来。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