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闻客户端07-17 19:35
三秦都市报-秦闻讯(通讯员 王一涵 张玉)为深入挖掘鄠邑农民画的传承奥秘,探索非遗艺术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发展路径,西安理工大学“执笔为农・画说鄠邑”实践队踏上了一场特别的走访之旅。从东韩村村委会出发,实践队直奔潘晓玲农民画工作室,与这位坚守乡土艺术的画家展开了一场跨越代际的对话。
初访工作室:乡土气息扑面来
走进潘晓玲的工作室,仿佛踏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乡土世界。墙上挂满了农民画,赶集的热闹、田间劳作的身影、关中民居的烟火气……每一幅画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这些画里的场景,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日子。”潘晓玲笑着介绍,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农民画深深的情感。
对话传承:坚守与创新并重
坚守乡土魂:“农民画的根是‘乡土’,那些土里土气的生活场景、浓艳饱满的色彩、直白热烈的情感,是咱的魂,绝对不能丢!”潘晓玲的话语坚定有力。她认为,虽然农民画需要与时俱进,但其核心元素——乡土气息与真挚情感,必须得到保留。
灵感源自生活:“画里的都是咱亲身经历的日子,割麦子、扬场、过年蒸馍……这些就是最好的老师。”潘晓玲指着窗外,鼓励年轻人多去田间地头体验生活,与老人交流,这样才能画出“接地气”的作品。
时代变迁中的变与不变:“以前画牛耕地,现在画机器收割,画里的故事得跟着村里的变化走。”潘晓玲拿起一幅描绘拖拉机收麦的作品说道,“但不管怎么变,对土地的感情、对好日子的盼头,这点没变。”
文创与短视频:新潮传播方式
实践队提出了文创产品开发、短视频传播等创新思路,潘晓玲听后连连点头:“这个想法好!之前村子做农家乐,如果把农民画画在墙上,游客也能感受到这份美。”她认为,通过文创产品和短视频,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农民画。
体验式旅游:动手画一画
“游客来拍照、打卡确实有利于旅游发展,但大家更喜欢动手画一画、体验创作过程。”潘晓玲提到,未来可以考虑增加互动环节,让游客亲自体验农民画的创作乐趣。
潘晓玲还分享了色彩搭配与构图的独门秘诀:“红配绿要错开用,比如红牡丹配浅绿叶子,加点黄花蕊过渡就不土了。构图要满,因为咱农民想把好日子都画进去,挤挤攘攘才热闹!”
初心如磐:共绘传承新蓝图
此次专访让实践队深刻感受到潘晓玲对农民画的坚守与热爱,也更清晰地认识到非遗传承的“温度”与“难度”。从画家的笔触里,队员们读懂了农民画的“乡土基因”;从时代的需求中,也看到了传统艺术“破圈”的可能。
下一步,实践队将结合潘晓玲的创作经验与建议,深入提取农民画的色彩、图案等核心元素,设计更贴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探索短视频教学、线上展览等数字化传播方式,让鄠邑农民画在青春力量的助力下,既留住 “乡土味”,又焕发 “新活力”。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