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6小时前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千年前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
《过故洛阳城》一诗中
发出这样的慨叹
千年后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西侧
一座崭新的博物馆巍然立起
经过近两年的工程建设和陈列布展
7月16日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
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外景
该馆聚焦汉魏时期历史文化
荟萃1300余件(套)珍贵文物
全方位展现汉魏洛阳故城
作为当时世界最大都市
丝绸之路东方起点之一的文明盛况
汉魏洛阳城始建于西周时期
作为都城长达600年之久
汉魏洛阳城体现出的“建中立极”思想
影响后世都城规划达千年之久
瓦当是广泛用于古代屋檐上的建筑构件
自1962年以来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
经过六十余年的科学发掘
出土了大量的瓦当材料
不同时代、不同建筑上的瓦当各有区别
这是了解各时期建筑材料
和制作工艺的重要依据
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中
已发现东周至北魏各时期的砖
主要用于修砌地下排水设施
及室内外地面的铺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汉魏洛阳城南郊的东汉刑徒墓地
曾发掘清理了五百余座刑徒墓葬
出土了八百余块带有文字的刑徒墓砖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
唯一一处东汉刑徒墓地
也是目前发现的秦汉时期刑徒墓地中
面积最大、资料最为丰富的一处
汉魏时期
洛阳城南郊是一个独立的礼制、教育区域
包括太学、明堂、辟雍、灵台、圜丘等
这些礼制建筑形成了古代都城
礼教文明的典型模式
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熹平石经、正始石经、辟雍碑……
均在洛阳留存与发现
历经悠久的岁月洗礼
相关建筑已不复存在
刻在石头上的文字仍旧醒目
使国制典范有迹可循
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中
各式各样的陶俑展现出
汉魏时期洛阳社会各阶层的
姿容风貌与服制特点
东汉至北魏时期
边疆民族的迁徙融合也使异域色彩汇流中原
人们的服饰
在传统形制的基础上经历了一系列演变
多元文化的交融互动也在此间显现
汉魏洛阳城作为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时期的国都
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也是这一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
从洛阳一路西行
横跨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
不仅联通了东西方文明
更串联起了沿线不同文化的人群
东西方文明开始了频繁的交流
这面昭君出塞铜镜是目前已知
最早记载昭君出塞故事的文物
证明昭君和亲史事在东汉已为人所熟知
镜铭所见七言诗
不仅是目前所知最早以昭君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反映了汉代俗文学的兴盛
而且因其明确的年代及丰富的内容
成为梳理昭君故事在汉唐间形成与演变的关键证据
为古代文学史研究增添了重要史料
铜镜上的铭文两次出现“中国”字样
对研究“中国”概念的演变意义重大
据了解,除文物展陈外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
还通过建筑叙事、科技赋能、业态创新等
为观众打造“对话古今”的沉浸体验
一座博物馆
尽览汉魏盛景
让动人的历史细节清晰入目
让悠远的中华文明澎湃入心
记者:袁月明、任卓如
设计:聂毅、郑秋华(实习)
统筹:王晶晶、孔唯千
学术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队长刘涛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