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3小时前
在教育孩子的漫漫长路上,无数家长怀揣着美好的期待,精心描绘着孩子未来的蓝图,满心希望孩子能沿着规划好的道路,成长为理想中的模样。然而,现实却常常给我们沉重一击 —— 孩子往往不会长成我们所期待的样子,而是会长成我们自己的样子。这一真相,犹如一记警钟,让 90% 的家长在沉思中沉默。
心理学家荣格曾深刻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最坏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没有好好过日子。”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如同一张纯净的白纸,而父母则是执笔者。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他们最初的认知、行为模式,都源自对父母的观察与模仿。在孩子的眼中,父母就是世界的标杆,他们无意识地吸收着父母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一个在家庭中时常抱怨生活、消极对待困难的父母,很难培养出积极乐观、勇于面对挑战的孩子。因为孩子每日目睹的,都是父母在困境前的退缩与无奈,久而久之,他们也会将这种应对方式内化为自己的习惯。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思维模式对孩子的影响深远。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在《终身成长》一书中,介绍了固定性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性思维模式的父母,看重能力本身,认为能力是天生固定的,成功只源于事情的结果。在这种思维影响下,孩子一旦遭遇失败,就容易自我否定,认为自己缺乏天赋,从而丧失继续努力的动力。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父母,注重能力的发展,相信能力可通过学习提升,成功在于尽最大努力和自我提高。这样的父母,会引导孩子将挫折视为成长的机会,鼓励他们不断尝试、不断进步。例如,孩子考试失利,固定性思维的父母可能会斥责:“你怎么这么笨,这点成绩怎么行!” 而成长型思维的父母则会耐心与孩子一起分析错题原因,询问:“你觉得这次失误在哪里,下次怎么避免?” 两种不同的回应,将引领孩子走向截然不同的成长道路。
父母的日常行为习惯,也如同无声的指令,在孩子的成长中留下深刻印记。爱阅读的父母,家中常常弥漫着书香,孩子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更容易对书籍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热爱运动、生活自律的父母,孩子也往往更具活力,懂得坚持锻炼与自我管理。反之,若父母沉迷手机、生活作息混乱,却要求孩子自律学习、早睡早起,这种言行不一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感到困惑,难以真正信服。
此外,亲子关系的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孩子的性格与行为。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父母尊重和理解孩子,给予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空间,孩子往往更自信、开朗,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也更强。专制型或忽视型教养方式,则可能导致孩子胆小怯懦、叛逆或缺乏安全感。比如,在面对孩子犯错时,民主型父母会倾听孩子的解释,以平等的姿态引导孩子认识错误;专制型父母则可能直接严厉惩罚,让孩子在恐惧中不敢再尝试,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父母若希望孩子优秀,就必须先让自己变得更好。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 “鸡娃”,拼命将孩子推向自己期待的方向,不如先审视自身,从改变自己做起。当父母积极面对生活,热爱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孩子自然会有样学样。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也能更好地理解孩子成长的需求,以更科学、更温暖的方式陪伴孩子前行。
孩子的成长,是一场与父母相互映照的旅程。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只有父母以身作则,以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思维模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树立榜样,才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成长为一个优秀、独立且内心强大的人。这,或许才是家庭教育的真谛所在。#创作挑战赛九期#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