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客户端4小时前
商铜兽面纹夔龙扁足铭文圆鼎
此件青铜鼎于2016年8月15日由公安移交至博物馆。鼎腹呈半球形,上腹部饰一周兽面纹带,兽面以六道扉棱为中心线和边缘线,通过抽象与简化的手法,营造出浓厚的神秘氛围。鼎沿上有双立耳微撇,鼎足为夔龙纹扁长足,三条夔形足外撇,夔头向上,口托鼎底,尾尖上翘,与兽面纹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鼎的“狞厉之美”。内壁刻一铭文,铭文上部呈“鸟”形,下部为一“人”形。兽面纹与夔龙纹线条流畅,扁足结构对陶范强度与合金流动性要求极高,体现商代范铸技术的极高水平。鼎在商代是核心礼器,此件夔龙纹扁足青铜鼎因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纹饰,可能属于商代王室或高级贵族用器,其铭文内容也可作为补充商代历史的重要文字史料。
商铜兽面纹铭文爵
此件青铜爵于2016年8月15日由公安移交至博物馆。爵为曲口,窄槽流,尖尾上翘,口沿两侧各有一菌状柱,卵圆形深腹,腹侧有一带状半球形鋬,三棱锥足外撇,柱顶饰涡纹,腹部饰一周兽面纹,鋬内侧的腹部铸铭文“酋”字。青铜爵整体造型简约流畅,兽面纹与铭文的精细程度体现了商代分范铸造法的高超技术工艺。爵上的兽面纹布局对称,线条几何化,角、鼻、口等部位以云雷纹填充,看起来肃穆威严,体现了贵族权威,也反映了商代青铜器铸造的极高艺术水平。其“酋”字铭文是商代“器以藏礼”社会秩序的具体体现,《礼》有“大酋”,掌酒官也,凡酋之属皆从酋。此爵标有“酋”字,明确指示了器物的归属或使用场合,与特定贵族(可能为“酋长”一类职官或族长)或祭祀活动紧密关联。不仅为研究商代祭祀、官职等制度提供了文字证据,也有助于研究文字从甲骨文向金文演变。
宋代青白瓷箫
该瓷箫出土于望江县护城村一座宋代墓葬,其质地为青白瓷,釉色莹亮,造型秀美,胎薄而坚实,制作精良。瓷箫一侧有五个小孔,另一侧有一个小孔如今仍能吹奏并发出清幽动人的声音。这件青白瓷箫白中泛青的釉色不仅契合了宋代文人素雅的审美,也展现了这一时期制瓷技术的革新与飞跃,该青白瓷箫是中国乐器史上少见的陶瓷吹管乐器,打破了传统竹木材质的局限,瓷质箫需克服烧制变形、音准控制等难题,其存在证明宋代陶瓷工艺已能服务于乐器制作。此件箫的管身呈匀称直管式,仍保留了唐代尺八的斜切吹口,外形简洁无装饰,相比唐代箫更短、更注重便携性,为后世箫的定型奠定基础,也为研究我国民族乐器的演变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文字:望江县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协会
图片/视频:望江县博物馆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