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壹点客户端3小时前
“技艺传承,实践为径。”古琴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沉淀着千年的韵律与哲思。烟台理工学院薪传社会实践队于7月12日走进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樂炁坊古琴制作基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当日,在高健鑫老师的带领下,薪传社会实践队一行前往乐器坊古琴工坊,在全体队员见证下顺利举行挂牌仪式,并围绕古琴文化传承与发展展开深入座谈。此次活动旨在搭建非遗学习平台,让队员们近距离感受古琴艺术的独特魅力。
随后,在孙恺擎老师的亲自指导下,队员们开启了古琴曲目学习体验。孙老师以经典入门曲目为例,手把手教授指法、节奏与气息调控,从右手的“抹、挑、勾、剔”到左手的“按、滑、泛音”,每一个细节都耐心示范。队员们屏气凝神,指尖轻触琴弦,在反复练习中感受琴音的悠远空灵——时而如流水潺潺,时而似清风拂林,虽显生涩,却也初窥古琴“弦外之音”的意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孙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分组参与了古琴制作的基础步骤体验。有的拿起刨刀,在预先准备的木料上练习琴身弧度的打磨,感受“以形载音”的微妙;有的尝试调制天然漆料,学习“髹漆”工艺中“多遍薄涂”的耐心;还有的专注于琴弦安装的基础定位,在反复调整中理解“弦距与音准”的关联。孙老师穿梭在各组之间,不时纠正手法:“打磨要顺着木纹走,力道匀了,木性才顺;漆料调得稠稀适中,才能既护木又透音。”队员们虽动作生涩,却格外投入,指尖沾染的木屑与漆痕,成了最鲜活的“学习勋章”。
孙福万老师特意展示了不同比例的古琴模型,从迷你版的形制复刻到可拆卸的内部结构剖面,直观呈现了古琴“龙池”“凤沼”的声学设计、“岳山”“雁足”的功能作用。“模型是理解整体的钥匙,”孙老师一边拆解模型,一边讲解,“知道了琴身各部位的‘为什么’,弹起琴来才能更懂‘音从何来’。”队员们自己动手制作模型,在模型的虚实对照中,将上午的乐理知识与下午的制作技艺串联起来,对古琴的认知愈发立体
“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带着敬畏心去理解,带着创造力去传播。”高健鑫老师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群年轻人会以多元的方式,让更多人听见古琴的“弦外之音”,让这份凝聚着中华智慧的非遗文脉,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
(文字编辑:邢子涵)
壹点号薪传社会实践队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