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日报客户端3小时前
1号陵和2号陵
贺兰山脚下,西夏陵静静矗立,科技正为这片珍贵遗址织就一张无形的“安全防护网”。
“我们在西夏陵遗址区部署了高清摄像头、专业监测设备等,构建起覆盖全区域的24小时无死角监控网络,实时监测人员活动、文物状态与环境变化。”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工作人员武涵介绍。2024年投入使用的西夏陵遗产监测中心的遗产监测预警平台,让“变化可监测、风险可识别、险情可预防、保护可持续”的愿景成为现实。
平台的环境监测系统如同一张精密的网,将遗址区的自然变化尽收眼底。大气质量、气象灾害等宏观数据实时更新,遗产区的温度、湿度、风向、风力、降雨量等实况信息随点随显;而聚光气站如同“环境哨兵”,守护着遗址周边的气象环境;梯度土壤监测设备捕捉土壤温湿度的细微变化。这些散布在地上的小型设备,用精准数据为遗址筑起了“生态防护墙”。
本体监测更是细致入微。依托多个监测点,当前病害数量、已治理数量一目了然,遗产的“健康状况”清晰呈现。在本体监测的三维立体图像里,陵体的每一处剥落、每一道裂痕都被精准捕捉。更令人惊叹的在于细节,陵体裂隙周边的二维码与专用摄像机联动,通过捕捉二维码的水平位移,实时追踪裂隙的宽度变化;每座帝陵附近的轮廓监测设备,时刻监测着陵塔轮廓的细微改变。这些“科技眼”让肉眼难辨的变化无所遁形,为文物保护提供了精准依据。
3号陵陵塔复原示意图
自治区文旅厅副厅长张玉进表示,遗址本体保护是重中之重,在完善遗产监测体系的同时,宁夏正着力提升本体技术保护能力。宁夏与敦煌研究院合作,针对遗址结构失稳和表面侵蚀问题,系统应用土体结构稳定加固与表面综合治理技术。自2000年以来,已实施加固工程60项,基本消除了西夏陵遗址的失稳隐患和表面侵蚀问题,形成了完备的土遗址保护工程体系。
从遗址延伸到西夏陵博物馆,科技的身影同样无处不在。“展览灯光坚持‘无害化照明原则’,利用专业灯具,经过光谱结构优化,实现紫外光零输出、红外光微量控制,确保文物安全;展厅内设有完整的安全消防设施设备,为文物提供全方位守护。”西夏陵博物馆馆长师培轶介绍。针对织物、纸质文物及木质藏品等有机质文物,量身定制的微环境为文物营造出“恒温恒湿的小气候”,延缓着岁月的侵蚀。
西夏陵监测中心
拾级而上到二楼展厅,互动科技让文物“活”了起来。博物馆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展示手段,通过数字沙盘投影系统,将三维模型与动态投影相结合,直观呈现西夏陵遗址的历史格局与地理风貌。馆内引入的先进数字化展柜,针对鸱吻、妙音鸟等体现重点文物,借助透明OLED屏幕、触控交互技术,实现了多角度高清展示与文化信息的深度解读。
“我们在2019年启动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对馆藏约380件等级文物进行全面三维扫描。”师培轶介绍,工作人员利用高科技手段,精准采集文物的三维数据,构建起文物三维数字模型。这些数字化成果不仅为当下的展览提供了动态展示素材,更建立起永久性数字档案库,为后续的文物管理研究、保护修复、文创开发等工作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
从贺兰山脚下的西夏陵遗址到博物馆内的珍贵藏品,科技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西夏陵的千年文明在时光流转中永葆生机,也为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写下了生动注脚。(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张璞/文 见习记者 孙郑涛/图)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