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2小时前
#创作挑战赛九期#
暑气蒸腾,蝉声聒噪,我一次次被手机提示音拽走,又一次次被空调的嗡鸣催眠。书架上的书像一排沉默的考官,目光淡淡,却让我无处躲藏。那天午后,气温飙到三十八度,柏油路冒着晃眼的白光,我索性关掉空调,把藤椅搬到阳台最烫的角落,心里跟自己较起劲来:再热,还能热过孙少平在煤矿里的喘息?再闷,还能闷过赤壁江面那一把火?
第二天,我把闹钟调到清晨五点。天刚亮,灰白的雾气像未干的墨迹,院子里的葡萄叶滴着夜雨。我端着一杯凉白开,坐在门槛上读《随感录》。鲁迅的句子短促、锋利,像刚淬火的刀,把混沌的晨雾划出一道口子。“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读到这句,一只蜗牛正从台阶缝隙里探出触角,缓慢而固执地向上爬。我忽而明白:读书亦如蜗牛,不在于一日千里,而在于日日向前。
午后,我转战到河堤柳荫下读《三国演义》。柳条把阳光筛成碎金,江面闪着鱼鳞般的光。读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心里猛地一沉。抬眼望去,远处几个孩子正赤脚踩水,笑声清脆,历史与现实在这一声笑里悄然重叠——原来千百年来,人都在同一条河里蹚水,只是浪花换了模样。
夜里,家人围坐乘凉,电视里播着都市剧,我却钻回书房,点亮台灯读《第二次世界大战》。灯泡昏黄,像战时伦敦的防空灯。读到丘吉尔在废墟中发表演讲,“We shall never surrender”,窗外忽然停电,黑暗一下子吞没房间。我合上书,仿佛听见儿时母亲摸索着点燃蜡烛,火苗“噗”地跳起,在墙上投下巨大的影子。那一刻,历史与当下、文字与生活,被一支蜡烛轻轻缝合。
就这样,暑期的日历一页页翻过。书脊上留下汗渍,纸页间夹进柳叶、车票、甚至一只死去的蝉蜕。计划依旧未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剩两章,河南史只看到盛唐——可心里的焦躁却早已被抚平。原来避暑的“凉”,并非空调制造的冷气流,而是文字带来的静水深流;读书之“好”,也不在于读了多少页,而在于每一次合上书时,世界比翻开前更辽阔了一寸。
窗外,最后一朵丝瓜花悄悄谢了,藤蔓上却悬着一条更饱满的果实。我把它摘下来,掂了掂,像掂着整个夏天最沉的收获。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