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3小时前
当救援人员将 16 岁少年从水库中抬出时,他手腕上还戴着昨天刚买的游泳手环。这个总说 “野泳才刺激” 的男孩,永远不会知道,父母在岸边跪了整整一夜,哭声碎在晨雾里。溺水之殇,从来不是冰冷的新闻数字,而是一个个家庭破碎的声音。生命只有一次,任何时候都不该把 “玩水” 变成 “玩命”。
那些被称为 “天然泳池” 的野外水域,从来没真正安全过。山涧溪流的水温常年低于体温,突然入水会引发腿部抽筋;看似清澈的湖面下,可能藏着废弃的渔网或尖锐的岩石;涨水后的河滩,每一步都可能踏入流沙陷阱。某应急管理部门的视频库里,存着上百个令人扼腕的监控:有人为捡落水的手机迈出半步,瞬间被冲走;有人在浅滩炫耀 “仰漂技术”,一阵暗流就让头部沉入水底。这些瞬间都在证明:野外水域的危险,从不给人 “后悔” 的机会。
“会游泳” 绝不是 “不会溺水” 的保证书。专业救生员都知道,在自然水域,体力再好也敌不过突发的离岸流;技术再高,也躲不过水下的障碍物。去年夏天,某游泳队的教练带着学员在河道训练,一个浪头打来,经验丰富的他被卷入漩涡,虽最终获救,却留下了终身耳鸣的后遗症。真正的敬畏,是承认 “自然面前,人很渺小”—— 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不低估水域的风险,才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守护生命,要从拒绝 “边缘行为” 开始。不在码头边缘追逐打闹,不翻越河道护栏 “玩水”,不酒后在水边散步,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是安全的防线。家长带孩子亲近自然时,要像放风筝一样 “拉紧线”:视线始终不离开孩子,提前设定 “玩水安全区”,备好救生衣和哨子。学校除了教游泳技能,更该教 “敬畏之心”—— 让孩子明白,能在泳池游 1000 米,不代表能在河里游 10 米。
每个生命都连着一串牵挂:是父母等待的晚餐,是朋友约定的球赛,是还没写完的作业。别让这些期待,变成永远的遗憾。远离野外水域,选择正规泳池;做好防护措施,拒绝冒险行为。毕竟,活着才能看到明天的太阳,才能让爱你的人,不用在水边流泪。
#创作挑战赛九期#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