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3小时前
晚饭桌上,5 岁的童童举着画了半天的恐龙图,兴奋地冲向正在看手机的爸爸:“爸爸你看,这是霸王龙的牙齿!” 爸爸头也没抬地 “哦” 了一声,童童的手僵在半空,默默把画纸卷成了小团。儿童心理学家指出,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敷衍,正在悄悄掐灭孩子表达欲的火苗,而 “自己想”“没空”“哦” 这三句话,堪称摧毁表达欲的 “隐形杀手”。
“自己想” 像一扇突然关上的门,隔绝了孩子的探索欲。3 岁的朵朵指着天空问妈妈:“为什么云朵会动呀?” 妈妈正忙着洗菜,随口说 “自己想”。这个回答背后,孩子听到的潜台词是 “你的问题不重要”。发展心理学研究显示,4-6 岁是语言表达的爆发期,孩子每天会提出约 100 个问题,这些问题是他们认知世界的脚手架。当家长用 “自己想” 敷衍时,不仅中断了思维的连贯性,更会让孩子逐渐形成 “提问是麻烦事” 的认知。有位小学老师发现,班里沉默寡言的孩子都有个共同点:小时候问问题常被怼 “别烦我,自己琢磨去”。他们不是不会表达,而是怕自己的想法再次被挡在门外。
“没空” 两个字,像一把钝刀反复切割孩子的分享欲。周末加班的爸爸拒绝陪孩子搭积木时说 “没空”,正在打电话的妈妈打断孩子的趣事时说 “没空”,这些瞬间会在孩子心里刻下 “我的事不如你的事重要” 的烙印。儿童心理咨询师接触过一个案例:8 岁的小宇从不主动和家长聊天,因为他记得幼儿园时,自己连续三天想告诉妈妈 “今天和小明成了好朋友”,得到的都是 “妈妈在忙,等会儿说”,而那个 “等会儿” 永远没有到来。孩子的表达欲就像易碎的玻璃球,需要及时接住才能保持完整,当家长总用 “没空” 拖延,玻璃球会在等待中摔成碎片,最终孩子会想:“说了也没用,不如不说。”
最伤人的莫过于轻飘飘的 “哦”,它像一记软拳,打在孩子热情的心上。孩子兴高采烈地讲完幼儿园的角色扮演游戏,家长面无表情地 “哦” 一声;孩子紧张地分享第一次独自买东西的经历,家长漫不经心地 “哦” 一声。这些敷衍的回应,比批评更让孩子失落 —— 批评至少说明家长认真听了,而 “哦” 传递的是彻底的漠视。脑科学研究发现,孩子表达时,大脑的奖赏系统会活跃起来,期待得到积极反馈;当回应是 “哦” 时,这个区域的活动会突然减弱,就像烧得正旺的火被泼了冷水。长期被这样对待的孩子,会慢慢收起分享的热情,就像花朵在持续的冷遇中合拢花瓣。
真正的表达欲保护,藏在细节的回应里。当孩子说 “我画了只蓝色的小狗”,可以蹲下来问 “这只小狗在想什么呀”;当孩子说 “今天和同学吵架了”,可以放下手机说 “妈妈想听你说说经过”。这些回应不需要长篇大论,却能让孩子感受到 “我的表达有价值”。就像园丁给幼苗浇水,及时的回应是最好的养分,能让表达欲在信任的土壤里茁壮成长。
童童的爸爸后来发现,孩子再也不主动分享画了,才想起那个被自己用 “哦” 打发的傍晚。他试着把手机放在一边,重新问:“能再给爸爸看看那只霸王龙吗?” 童童犹豫了很久,才慢慢展开皱巴巴的画纸。这个细节提醒着每个家长:孩子的表达欲不会一直等在原地,别让随口的敷衍,变成长大后难以弥补的沉默。#创作挑战赛九期#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