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壹点客户端6小时前
最近,AI“复活”历史名人的现象备受关注,不少平台纷纷推出相关项目,让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人以数字形象与公众互动交流。这一创新之举,乍看之下,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契机,却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从积极角度看,AI“复活”历史名人确实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开辟了新路径。以往,大众了解历史名人主要通过书本上的文字记载、影视作品的演绎,或是博物馆中的文物展示。这些方式虽能让我们对历史名人有一定认知,但始终存在距离感。而AI技术的介入,让历史名人以虚拟形象“站”在我们面前,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表情分享他们的生平故事、诗词创作背景等,使传统文化变得触手可及。比如,用户能通过互动,询问李白创作《将进酒》时的心境,李白的AI形象便可以依据对其生平的研究和诗作解读,给出深入浅出的回答,这种沉浸式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大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古老的文化符号在现代社会找到新的“流量密码”。
不过,在这场看似热闹的文化盛宴背后,问题也接踵而至。首要问题便是内容的同质化与低质量。目前不少AI“复活”历史名人项目,只是简单地将历史资料、名人作品进行拼凑式呈现,缺乏深度解读与创新表达。比如,很多AI李白只会背诵大家耳熟能详的诗篇,对诗歌背后复杂的情感脉络、时代背景剖析不足,更无法根据用户的个性化提问,给出有见地的解答。如此一来,AI名人沦为机械的“复读机”,不仅无法让用户真正领略历史名人的魅力,还容易引发审美疲劳。
商业化过度也是一个突出问题。一些平台将AI“复活”历史名人当作纯粹的吸金工具,在互动环节中植入大量广告,甚至为追求流量,过度娱乐化历史名人形象。曾经有一款AI李白的互动程序,为博眼球,设计了李白推荐游戏装备、调侃热门网络梗的情节,这与李白作为诗仙的高雅形象大相径庭,严重损害了历史名人的文化价值,让严肃的文化传播变成了一场低俗的闹剧。
为避免AI“复活”历史名人陷入这样的困境,需多方共同努力。内容创作者要回归文化本质,深入研究历史名人的生平、思想,联合专业的历史学者、文化研究者,为AI提供丰富、准确且有深度的内容素材,让AI名人能“言之有物”。平台则应肩负起社会责任,平衡好商业利益与文化传播的关系,杜绝过度商业化与低俗娱乐化,为用户营造健康、有内涵的文化体验环境。相关部门也需加强监管,制定明确的行业规范,对歪曲历史名人形象、传播低质量文化内容的行为进行约束。
AI“复活”历史名人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为传统文化传播注入强大动力,反之则会让文化传承流于表面,甚至造成伤害。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时刻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让AI成为传承文化的得力助手,而非破坏文化的“搅局者”,让历史名人在新时代以更鲜活、更有价值的方式与我们对话。
——END——
作者:李彦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2023级本科生)
图片:网络
责编:王舒禾
审核:刘仲国
壹点号山师新传媒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