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13小时前
在济源地面上,老辈人提起东留村与东夫村那快"飞地",总能拉出一段浸着烟火气的往事。上世纪70年代前,东留村在东夫村地界里,确有块特别的地——楔在御驾村与东夫村中间的洼地,东西长、南北窄,像条青灰色的布带铺在田畴间,四亩上下的模样。东留村10队的社员都记得,那会儿去种麦收麦,得绕着村道拐几道弯,踩着田埂穿过东夫村的地块才到,可谁都乐意跑这趟路,因为这块地的根脉,扎在1942年那场大灾荒里,暖得能焐热岁月。
1942年的济源,是刻在老辈人骨头上的疼。先是百日大旱,地里的玉米苗卷成了绳,接着蝗虫黑压压飞来,连路边的茅草都啃得只剩根。"那会儿村头的老槐树,树皮被剥得光溜溜,露出白生生的木茬;早上还见人蜷在墙根,晌午就硬了"——东夫村的老人提起这话,总忍不住抹眼角。村里一半人逃了荒,剩下的勒紧裤腰带,把观音土都当成了救命粮。
远在安徽蚌埠的李曾荣,心早被同乡的哭诉揪紧了。这位东留村人在蚌埠一家杂货铺当大掌柜,凭着实在攒下些家业。听说东夫村遭难,尤其是岳父家"小孙子饿得起不来炕,家里米缸见了底",他夜里揣着账本在灯下转圈,天一亮就兑了铺子周转的银子,托往河南跑的脚夫:"专找粮行,多买小米红豆,哪怕绕路,一定送到东夫村老弱手里。"
那年月兵荒马乱,蚌埠到济源几百里路,火车时通时断,全靠人挑驴驮。脚夫后来跟人说,李掌柜塞给他钱时红着眼:"路上别惜力,饿了就买干粮,粮不能少一粒。"第一批粮送到东夫村时,捧着沉甸甸的布袋,有人当场就哭了——布袋底还沉着几把红豆,是李曾荣特意加的:"给娃子们补补。"就这么着,饥荒最狠的半年,他前前后后送了三趟粮,东夫村几十户人家才算没断了烟火。
灾年过了,地里长出新苗,东夫村人心里却揣着块热石头。老人们聚在打谷场商量:"曾荣是外村人,把咱当自家人救,这恩得刻在石头上。"村西头有处老油坊,连着几亩公产洼地,大伙合计好,挑着新收的小米去东留村找李曾荣:"这油坊和地,您收下。不是买卖,是全村人的心意——往后它长的不是庄稼,是咱两村过命的情分。"李曾荣起初推让,架不住东夫村人硬劝,最后红着眼圈接了:"那我就替两村人守着,守着这份念想。"
解放后土地归了集体,这块地成了东留村的"飞地"。70年代,东留村10队的社员来耕种,春天耕地时,牛蹄踩在洼地里的软泥上"噗嗤"响;麦熟时镰刀割下去,麦穗坠得镰把弯,社员们蹲在地头啃干粮,总念叨:"这地是救命粮换的,得侍弄出金疙瘩。"
到了80年代,农村日子渐有起色。东留村干部召集社员开会:"当年东夫村赠地,是记着咱的好;如今日子顺了,地该还了——情谊揣在心里,比地攥在手里金贵。"没多久,两村干部带着社员在地里插了新界碑,东留村把地契亲手递回东夫村人手里。
如今那片地早融进东夫村的田垄,可济源老辈人闲聊时还常说:"饥荒年里一把粮,养出两村几十年的热乎气。这飞地飞了几十年,飞的哪是地?是人心连着人心,一辈辈传呢。"
编辑 李红卫
整理 孙建文
写于济源沁园街东留村
2025年7月19日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