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13小时前
据极目新闻报道,北京律师张晓玲在爱康国宾连续体检十年未获癌症预警,最终确诊肾癌晚期并转移,引发对体检机构责任的争议。爱康集团回应称核查确认“无责”,愿接受第三方鉴定。这场纠纷表面是医疗技术争议,实则暴露出健康管理行业的深层漏洞——当体检沦为“流水线生意”,公众对医疗服务的信任该如何重建?
爱康援引医学指南称“肾癌早期无血清标志物”,从技术层面看有一定依据。现代医学对癌症的筛查本就存在局限性,尤其是早期肿瘤可能因体积小、位置隐蔽或技术灵敏度不足而漏诊。但问题在于,体检机构在营销中常将“早癌筛查”作为核心卖点,消费者支付高价后却未获得明确风险提示。这种“模糊地带”恰恰是纠纷的温床——若体检无法兑现“预警”承诺,其价值是否被高估?行业是否该重新定义体检的边界?
爱康的快速回应看似态度坦荡,却难掩行业长期存在的服务缺陷。体检机构的核心矛盾在于:一方面依赖规模化运营压缩成本,导致检查流程机械化(如超声检查仅几分钟);另一方面又强调“个性化健康管理”,二者难以兼顾。张律师的案例中,报告虽提及肾脏异常,但未明确警示癌变风险,这种“专业术语与通俗解读的断层”恰是服务短板的体现。机构若只强调技术无责,却忽视对用户的风险沟通责任,无异于推诿。
要打破僵局,需从制度层面入手。其一,监管部门应明确体检项目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强制机构在报告中标注“技术盲区”,如“超声检查对早期肾癌检出率约为XX%”;其二,建立第三方复查机制,对争议案例由公立医院专家联合复核,避免机构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其三,推动保险联动,将体检异常与商业健康险绑定,通过市场化手段分散风险。
张律师的遭遇绝非个例,它叩问的是整个健康管理行业的伦理底线:当技术无法百分百护航生命,诚实与透明才是最好的“免责声明”。体检机构若只顾“撇清责任”,而漠视对生命预警的敬畏,最终透支的将是整个社会的医疗信任。(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志高)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