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07-20 00:36
暑假到了,夜读评论区有很多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一放假就蹲在家里玩手机,想让他们放下却不得方法,亲子间经常因此产生冲突。
近日,腾讯客服未成年人保护营地教育负责人马滢表示:“断网、封号、摔手机、限制、强管,都是以损伤亲子关系为代价的。你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先要解决亲子关系问题。”
孩子依赖手机的背后
是未被看见的心理需求
孩子沉迷网络只是表象,其背后是孩子没被看见的心理需求。有心理研究者表示,孩子爱玩手机的背后,折射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被看见的诉求,无法被满足的渴望——
手机像一扇通往外界的窗户,或一个情绪的避风港。当孩子体验到负面情绪,他们会习惯躲进网络世界,让快乐和庞杂的信息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缓解情绪压力。比如,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到有力的社会支持,就会转而去虚拟世界中寻找归属。
很多家长习惯于关注孩子的行为,然后去矫正这些行为。但事实上,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其深层次的意义。这其中代表着冲突的部分,往往是一种信号,更是解决问题的开关。
所以,单纯将手机从孩子的手里抢过来,其实无济于事。所谓“破解手机沉迷的钥匙,从来不在孩子手中,而在于父母愿意弯下的腰,敞开的心”,更在于真正看见孩子的需求,手把手带他们行走于这个真实的世界,能量十足地投入于当下的生活。
5个简单方法
让孩子远离手机
想要降低孩子对手机的需求,家长要在看见孩子真正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去用更丰富而饱满的体验,去替代那些手机能带给孩子的东西——
01 规范电子产品的使用情境
有心理研究者说,我们应该学会在生活中恰当地使用电子产品,而不是”围绕电子产品来安排生活“。想让孩子放下手机,家长需要先做到让生活回归生活本身,让手机成为生活的工具,而不是让手机变成生活。
比如,当你与孩子交流时,一定要移开手机再与孩子对话;跟孩子进行亲子活动时,也不要无目的地刷手机。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不要为了让孩子安静一会儿,或者不打扰大人,而放任他使用电子产品。这会加重孩子的孤独感,也会让孩子更依赖手机。
02 和孩子讨论手机的使用规则
心理学上有一个“禁果效应”,也就是说,家长越禁止,孩子对手机的渴望越深。所以堵不如疏,家长可以同孩子讨论一定的规则和框架,来引导孩子使用手机。
比如,“每天写完作业之后,允许你玩一个小时,但要做到隔半个小时休息一下眼睛。如果你跟同学和朋友有约定,可以提前来找我讨论。”
03 让亲子时间取代屏幕时间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陪伴。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越和谐,孩子的心理诉求越多被看见,孩子越不会沉迷于手机带来的单调快乐。因为他无须逃避,也不必寻找替代品,真实的生活可以接住完整的他。
多陪伴孩子,多倾听孩子的声音,多给孩子当下的生活注入能量,这样孩子更容易摆正电子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位置,而不是将其作为真实生活的替代品。
04 带孩子回归当下的生活
多带孩子触摸真实的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快乐和幸福。
带孩子去感受大自然,去听树叶的沙沙声,去体会阳光和鸟鸣,去感受登高望远的壮阔,沙子和海水打在身上的触感,去看与平日生活不一样的世界。
带孩子去动物园、游乐场,去奔跑,去大笑,去玩耍,去切身体会生活的快乐。
带孩子去博物馆、图书馆、天文馆,在人类的智慧结晶中徜徉,在无尽的幻想中与这个世界对话。
带孩子去运动,去绘画,去歌唱,去种植,去烹饪……去做一切能真实感受生活,感受这个世界的事情,让孩子与真实的世界,与真实的人交朋友。
05 为孩子建立多元化的兴趣
去发现孩子的兴趣、热情和关注点,去培养它,放大它。当孩子发现更值得去努力、去追求,并在其中获得成就感和情绪价值的事物,手机带来的扁平快乐就不值一提。
此前有读者在留言区说,自己孩子的“特长”就是玩手机。但事实上,孩子玩手机的行为,也会透露出他的某种喜好和特长。比如,擅长在社交平台输出内容的孩子有很好的表达欲,非常适合培养写作、绘画之类的输出型爱好。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每一个孩子也有自己的诉求和渴望。如果在教养过程中出现问题,家长应该做的,是认真看向孩子,站在孩子的那边,多一些包容和理解,抚平孩子内心的褶皱;多一些鼓励和拥抱,给孩子带来情绪支持。
当我们给行为以理解,给孩子以尊重,未来定能铺满幸福,途中洒满阳光。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
统筹整合:罗湖发布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❶假日经济,何以火爆?
❷卧底接头?美食风云上线!
❸吐槽or许愿,请开麦!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