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4小时前
在《Nature》旗下子刊的最新研究中,一个关于成长的关键真相被再度揭示:孩子们日常付出的努力,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如同种下的一颗颗种子,随着时间推移,会引发强大的 “复利效应”,让他们的人生实现爆发式成长,如同从山顶滚落的雪球,越滚越大,势不可挡。
这一理论看似抽象,却在现实生活中有诸多生动体现。就拿姜萍这位 17 岁中专女生闯入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的事迹来说,她对数学的热爱促使其日复一日地钻研难题。从初中时展现出数学天赋,到中专时期即便身处与数学关联甚少的服装设计专业,依然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高等数学。每一次攻克难题,每一页笔记书写,都是她努力的体现。这些点滴努力并非瞬间改变她的命运,可随着时间积累,她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呈指数级增长,最终在全球数学竞赛中崭露头角,惊艳众人。这便是努力的 “复利效应”—— 初期看似微小的努力,在坚持与时间的双重加持下,产生了令人惊叹的结果。
从神经科学角度来看,孩子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时,大脑会发生奇妙变化。当孩子努力背诵一首古诗,或是绞尽脑汁解一道数学题,每一次思考与记忆的过程,都在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这种连接就像在大脑中铺设道路,起初只是一条狭窄小径,但随着孩子持续努力,这条小径会逐渐拓宽,变得四通八达。随着时间推移,孩子在面对类似知识或问题时,大脑能更快速、高效地做出反应,学习新知识也变得愈发轻松,这就是努力对大脑学习能力的 “复利” 提升。长期坚持努力学习的孩子,大脑逐渐形成一套高效的学习 “神经网络”,为他们汲取更多知识、应对更高挑战奠定坚实基础。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努力带来的 “复利效应” 体现在多个方面。在学业上,坚持每天早起半小时背单词、晚上花一小时复习功课的孩子,看似每天进步微乎其微,可一学期、一学年下来,词汇量大幅增加,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成绩稳步提升,排名从班级中游跃至前列。这种进步并非偶然,是每天努力积累产生的复利成果。在兴趣爱好培养方面同样如此,每周坚持练习绘画、乐器的孩子,从最初只能画出简单线条、弹出单调音符,到后来能够创作出精美的画作、演奏出动人旋律,这背后是无数次练习积累的复利,让他们在兴趣领域不断突破,逐渐达到更高水平。
然而,要让努力转化为 “复利效应”,离不开正确引导与持续坚持。家长和老师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为他们创造努力的机会,并给予及时鼓励与支持。当孩子在努力过程中遇到困难想放弃时,耐心引导他们分析问题,帮助找到解决办法,让孩子明白努力过程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只要坚持就能突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让孩子在适度挑战中不断努力,逐步提升能力。同时,鼓励孩子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持续努力的动力。
#创作挑战赛九期#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