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羊城派4小时前
当比亚迪“开拓者1号”“深圳号”“郑州号”三艘巨轮相继在小漠国际物流港留下航迹,这个曾经的粤东沿海片区,正以“华南汽车滚装外贸枢纽港”的身份进入全球视野。
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国际物流港被比亚迪选中作为战略出海港,绝非偶然——从全产业链布局的产业根基,到“港口+制造”的协同优势,再到产城融合的生态韧性,深汕用实力回答了“为什么是这里”。
产业根基:315亿元投资筑起的“超级工厂”底盘
比亚迪巨轮的每一次靠港,背后都是一条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产业链在高效运转。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比亚迪已布下一盘大棋:一至四期项目累计投资超315亿元,覆盖整车、电池、电机、电控全产业链,满产年产值将超2200亿元。其中二期西地块日产整车1300辆,东地块仰望U9车间已投产,四期项目签约落地,三期加速建设——这样的产能密度和扩张速度,为比亚迪出海提供了“源头活水”。
更关键的是,深汕已形成“龙头引领+配套集聚”的产业生态。作为比亚迪主要供应商的东风李尔,实现“当年拿地当年投产”,其座椅核心器件生产基地与比亚迪工厂近在咫尺;延锋国际的汽车内饰产品在深汕投产,为整车制造提供“家门口”的配套支撑。目前已有5家下游企业入驻东风李尔所在的产业园,上下游企业“比邻而居”,让零部件运输半径缩短至百公里内,供应链响应速度提升30%以上。这种“造得出、供得上”的产业底气,正是比亚迪将出海枢纽锚定深汕的首要原因。
物流枢纽:小漠港的“滚装码头”破局出海难题
对于需要“驶向全球”的比亚迪而言,港口不仅是停靠点,更是出海效率的关键变量。小漠国际物流港的“先天优势”与“后天发力”,恰好直面汽车出口的痛点。
作为深圳港首个汽车专用滚装码头,小漠港一期已建成2个5万吨级多用途泊位(水工结构达10万吨级),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直接具备承接大型汽车运输船的能力。这意味着比亚迪“开拓者1号”这样的巨轮无需中转,可直接装载整车出海。更重要的是,其二期工程进入主体施工后,港口承载能力将实现“质的飞跃”——这与比亚迪“到2026年8艘船年运力超百万辆”的规划形成精准对接。
在全球汽车运输船“一船难求”、6500标准车位船舶日租金高达11万美元的背景下,小漠港的专业化定位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从比亚迪深汕工厂到小漠港的运输距离不足50公里,“出厂即出港”的闭环让整车从下线到离港的周期压缩至48小时内,较传统物流模式缩短近一半。这种“制造基地+专用港口”的无缝衔接,正是深汕被比亚迪选择的核心竞争力。
生态韧性:从“产业链”到“生长链”的协同密码
深汕的吸引力,不止于“现有配套”,更在于“生长能力”。当比亚迪的巨轮带着新能源汽车驶向欧洲、东南亚时,背后是深汕从产业到城市的全维度支撑。
在产业端,“村企合作”模式催生出延锋智能座舱产业园等载体,让配套企业快速落地;在创新端,国家杂交水稻广东分中心等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在长远布局上,深汕正构建“港产城”融合生态——小漠港的发展带动物流、贸易产业集聚,比亚迪的扩张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而深圳中学高中园等配套则为产业工人提供生活保障。
这种“生产有链条、物流有枢纽、生活有支撑”的生态,恰好匹配了比亚迪“大航海时代”的需求。就像王传福所说,“新航线带去的是现代新能源产品”,而深汕提供的,正是让这些产品“平稳启航”的土壤。
从三艘巨轮的靠港轨迹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深汕的“被选择”,更是一个区域凭借产业定力、物流远见与生态韧性,在新能源汽车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的样本。当比亚迪的新船继续从这里驶向世界,深汕的答案已愈发清晰:它不只是一个港口或工厂所在地,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出去”的重要支点。
栏目介绍
“晓深汕”栏目是羊城晚报•羊城派聚焦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聚焦汕尾市而打造的观察专栏,重点关注产业,关注文化,以深度观察呈现区域发展。
文、视频 | 记者 李晓雨
图 | 受访单位供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