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3小时前
芬兰现象教学本土化!上海小学项目课:给流浪猫设计智能屋
“老师,流浪猫冬天躲在车底下会被冻伤吗?”“小区的猫窝总被雨水淋湿,能不能做个防雨的?” 上海某小学四年级的课堂上,孩子们围着一张流浪猫分布图七嘴八舌地提问。这堂以 “给流浪猫设计智能屋” 为主题的项目课,正是芬兰现象教学本土化的生动实践 —— 没有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却让数学、科学、美术、语文等学科知识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融合,让学生在关心流浪猫的过程中,悄悄完成了一场跨学科的深度学习。
芬兰现象教学的核心,是 “围绕真实现象或问题组织学习”,这与上海小学 “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化学习” 理念不谋而合。区别于传统分科教学,这堂流浪猫智能屋设计课,从学生熟悉的社区场景切入:先让孩子们分组调查 “小区流浪猫的生存困境”,再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最终产出能落地的实物模型。整个过程像一场 “学习探险”,每个学科都成了探险工具,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
一、从 “观察现象” 到 “提出问题”:让学习从真实需求出发
项目启动时,老师没有直接布置任务,而是带着孩子们在社区进行了三天 “流浪猫观察员” 活动。他们用表格记录猫的活动轨迹(数学统计),拍摄猫窝被雨水浸泡的照片(科学观察),采访小区保洁员 “猫窝总被清理的原因”(语文沟通)。这些原始素材成了问题的 “种子”:
这种从 “看见问题” 到 “想解决问题” 的转变,正是芬兰现象教学强调的 “内在驱动力”—— 当学习目标与真实情感挂钩,孩子会主动像 “研究者” 一样思考。
二、跨学科 “解题”:让知识在实践中自然融合
设计智能屋的过程,成了学科知识的 “融合实验室”。
有个平时数学总 “卡壳” 的男孩,为了算出猫屋的承重,主动请教老师 “如何计算木板的承受力”,这种 “为了解决问题而学” 的状态,比做十道练习题更有价值。
三、从 “模型” 到 “落地”:让学习成果照进现实
项目课的高潮,是孩子们带着 1:1 的猫屋模型走进社区。他们邀请物业师傅检查结构安全性,向宠物医生请教 “猫屋消毒方法”,甚至用零花钱凑钱买了防水漆。当第一个由孩子们设计的猫屋被固定在小区绿化带时,有孩子在日记里写:“今天看到三花母猫钻进我们做的房子,它尾巴摇了三下,好像在说谢谢。”
这种 “成果被真实接纳” 的体验,是芬兰现象教学本土化的关键调整 —— 芬兰学校的项目常聚焦森林、湖泊等自然议题,而上海的孩子在城市社区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 “真实战场”。老师说:“我们不追求造出多精密的‘智能屋’,而是让孩子知道,课本上的知识能真的帮到身边的小生命。”
四、现象教学本土化的秘密:在 “小切口” 里藏着大成长
这堂看似简单的项目课,藏着芬兰教育理念与中国学情的巧妙结合:
教育学者评价:“最好的本土化不是照搬形式,而是抓住现象教学的内核 —— 让孩子在解决身边问题时,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关心世界。”
课程结束后,孩子们自发成立了 “猫屋维护小队”,每周检查猫屋状态。有个女孩说:“现在看到流浪猫,我会想‘它需要什么’,而不只是觉得‘它好可怜’。” 这种从 “同情” 到 “行动” 的思维转变,正是现象教学最珍贵的礼物 —— 当学习不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点,教育的温度便自然流淌开来。
在上海的这所小学里,芬兰现象教学的种子没有被 “移栽”,而是在本土的土壤里发了芽。或许,这就是教育创新的真谛:不是复制远方的模式,而是在自己的土地上,找到让孩子爱上学习的那束光。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