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客户端4小时前
室外近40摄氏度,舒席传习所里,苏成军沉浸在舒席的编织中,经纬交织间,只有篾丝摩挲的声音。这样的场景,是苏成军日复一日的常态。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守护了舒席(竹编)制作技艺一辈子,做到了他的承诺“择一事终一生”。
竹席曾是盛夏家家户户纳凉消暑必备床品,有着两千多年制作历史的舒席因篾纹细致、柔软光滑,色泽鲜艳、折卷不断成为市场抢手货。上世纪80年代,舒城县孔集乡舒席制作的篾工巧匠比比皆是,苏成军在祖辈、父辈的影响下,开始了与舒席制作的不解缘。后来,竹席市场需求减退,但苏成军没有放弃。
“30多年来,我都不停尝试舒席的各种技巧,不敢怠慢。舒席技艺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断掉,应该传承发展下去。”苏成军说,在舒席工艺编织基础上,他尝试摸索开发了“水墨舒席”“镂空雕花”等工艺,赋予这项古老技艺新的生命力。
舒席的制作,从裁料、开竹、破条、到刮篾、编织、收边,足足15道工序,苏成军不仅将传统工序完整保留下来,还遍寻古籍、收集民间工法,琢磨出各种工艺手法,将睡席编成了各种文创产品。在苏成军的工作室里,摆满茶席、屏风、装饰画、竹编壁画,各式工艺竹编扇、竹编水瓶外壳、储物筐、纸巾盒等400余款产品琳琅满目。
“一张工艺舒席,在手法熟练的情况下,也要3-4天埋头编织才能完成。”外人眼里的“冷板凳”,苏成军甘之如饴,他还带着乡里的村民将舒席工艺发展壮大,以“非遗工坊+农户”的发展模式,农户可居家编织或收购竹料增收。在大女儿的帮助下,舒席的网店开了起来,订单来自国内外,尤其在日本、东南亚深受欢迎。
“舒席,选材只用当年11月到次年2月的小叶水竹,除了本地产,还会从江西购买,一年大概需要100万斤原材料。”苏成军一边熟练编织,一边介绍,在舒席竹编市场逐渐成熟的同时,他也想着将这门手艺传下去。
在地方主管部门的助力下,苏成军走进多所学校的课堂,倾囊相授舒席竹编技艺,讲述舒席的历史文化;传习所成了实践基地,每到假期,前来研学实践的大学生络绎不绝;在很多文旅展演活动上,苏成军和舒席竹编产品屡屡成为“座上宾”。
2008年,舒席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苏成军的作品多次荣获大奖,被评为舒席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舒席产业”到“美术工艺品加工产业”再到“非遗文创产业”,苏成军的坚守,守住的是自己的初心,也是一方文化根脉。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