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5小时前
出品|搜狐汽车
在汽车产业加速迭代的浪潮中,当功能参数与营销话术轮番抢占焦点,市场与消费者实则在呼唤更深层的答案:究竟什么才是汽车制造业应有的底色?一汽-大众以34年的积淀给出了标杆性回应:将以客户为中心的长期主义和利他主义融入产业链的每一环,让安全从达标升维为超越,让品质从可见的承诺沉淀为隐形的守护。7月17日至18日,媒体走进一汽-大众长春基地,这场品质之旅不仅是一次技术细节的解密,更是对汽车制造业初心的回溯,对行业品质标准的重新锚定。
钢筋铁骨:让每一辆汽车都成为时间的朋友
汽车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始于车身骨架的选材。一汽-大众的商品高强度钢材使用占比达81%,其中 A柱、B柱、车身横梁等关键部位均采用热成型钢,这种能承受2150MPa以上压力的特殊钢材,堪称车身的“钢筋铁骨”。以ID.7 VIZZION为例,其热成型钢占比高达30%,每平方厘米能承受10吨压力的强度,相当于将两头大象的重量集中于指甲盖大小的面积,这正是对客户生命安全的极致承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如果说热成型钢是车身的“骨骼”,那么焊点与焊装胶便是连接骨骼的韧带。最多13000个焊接当量的密集排布,较同级车型提升超50%,这种近乎偏执的密度追求,让车身在碰撞时能形成完整的力传导网络,避免局部过度变形。而每台车平均100米的焊装胶用量,高出行业水平40%,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胶体,既强化了车身刚性,又像隐形的屏障隔绝着噪音与锈蚀。在一汽-大众的工艺标准里,安全从来不是孤立的指标,而是与舒适、耐用性共生的系统工程。
除此之外,一汽-大众的安全开发标准远超国标、行标,其单一车型在交付前要经历4轮碰撞试验,耗费试验车数量30余台,碰撞次数近100次,是行业均值的2倍以上。“替客户历险”的碰撞试验假人一汽-大众共有56个,累计投入9100余万元,单个假人最高价值1200万元,它们在碰撞试验室里经历的每一次冲击,都是为了让客户少一分风险。
正是基于严苛的标准和工艺,一汽-大众车辆的安全性已经成为行业公认的标杆性存在,在C-NCAP和C-IASI等权威测试中,多次获得五星和优秀的安全评级。不仅如此,一汽-大众还将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完美结合,通过配置多安全气囊、双预紧双限力主动式安全带等被动安全配置,同时搭载Front Assist预碰撞安全系统、自动紧急制动等主动安全科技,构建起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体系。
耐久性试验:在极端中淬炼日常的可靠
当客户的目光被表象吸引时,真正决定一辆车生命周期价值的,恰恰是那些藏在漆面之下、钢铁之中的隐性品质。媒体在一汽-大众见证了如何用工艺对抗时光的侵蚀。大众汽车独家“绝学”、中国首家采用的“空腔灌蜡技术”堪称汽车防腐的标杆:每台车1公斤的灌蜡量,确保蜡膜100%覆盖内腔,像给车身内部穿上了一层铠甲。这份投入带来的是“3年不锈蚀,12年不锈穿”的承诺,意味着车辆在漫长使用周期中始终保持良好状态。这不仅是对商品的负责,更是对客户资产价值的守护。
而360度翻转前处理与阴极电泳工艺,又为车身披上了“防护衣”。翻转电泳确保车身每一处角落都均匀覆盖涂层,哪怕是最隐蔽的接缝也不例外。这种“无死角防护”背后,是对中国复杂气候环境的深刻理解,从南方的酸雨到北方的融雪剂,一汽-大众用工艺的周全,对抗着自然的考验。
此外,一汽-大众会对车辆进行淋雨检测,检测率达到100%,在行业内属于高标准;6分钟的淋雨检测,模拟大暴雨不间断喷淋24小时,每个喷头喷淋压力高达2.5bar,任何细微的渗漏都无法逃脱这样的“洗礼”。
在测试阶段,一汽-大众的商品交付前要完成超过700万公里的整车实测,相当于绕赤道约175圈。除了黑河冬季极寒试验基站和新疆吐鲁番极热试验基站,车辆还要在亚洲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一汽-大众综合汽车试验场,经受58组弯道、28种特殊路况的考验,试车员要连跑8个多月,累计行驶10万公里,相当于正常家庭日常驾驶30万公里。在长9.9公里、倾角48.8度的高速环道曲面,车辆极限速度可达250公里/小时,充分检验车辆在高速状态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不仅抗疲劳还要耐腐蚀,在防腐蚀试验区,车辆需通过盐水池,盐浓度是行业标准2倍,采用多种有机盐混合配方,更贴近客户实际使用工况。这一切,旨在将客户可能遇到的各种路况和使用场景提前模拟,确保交到客户手中的车都具备可靠品质。
为新能源安全筑起防火墙,用百项考验树立安全标准
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核心在于电池,而电池安全的关键在于热失控管理。一汽-大众研发的电池无热扩散技术,构建了严密防线:当一颗电芯出现异常时,独立的隔热设计确保其他电芯不受牵连,从源头阻止风险扩散;热失控预警系统能在10秒内发出警报,为客户争取宝贵的应急时间,这一反应速度远优于国标的5分钟要求;而6轮重复测试则远超国标的1轮要求,每一次测试都是对极限的挑战,因为安全容不得妥协,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需要经过超乎想象的严苛验证。一汽-大众新能源车型的子部件加系统一共要进行436项测试,比国标的53项测试内容更完整。其中最严苛的测试要求会达到国标的10倍。看似极端的测试场景,实则是对客户可能遇到各种意外情况的提前模拟。在一汽-大众看来,标准只是底线,真正的安全应该建立在“超纲”的自我要求之上。
科技赋能:让智慧与安全同行
当汽车进入智能时代,安全与智慧开始呈现深度融合的趋势。在坚守品质与安全底线的同时,一汽-大众也在智能科技领域持续突破。
全自研的座舱模型Hi Space拥有电动对开门设计,摒弃传统车门开合方式,出入空间大幅拓展,极大提升了上下车的体验;零压旋转云椅如同舒适的沙发,能实现旋转功能,驻车时前排乘客可轻松转身与后排互动;音乐玻璃能通过玻璃振动发声,替代传统音响,在降低能耗、减少布线繁琐的同时,打造出环绕全车的沉浸式音效。此外,全新揽境搭载的IQ. Pilot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可轻松识别路况,实现预测性自适应巡航、拨杆变道辅助、加塞应对辅助、泊车辅助等核心驾驶辅助功能。奥迪A5L搭载了华为乾崑智驾®技术,采用双激光雷达和视觉融合感知方案,实现无图L2驾驶辅助能力。这些科技不是炫技的点缀,而是以“更安全、更便捷”为核心的价值延伸。因为真正的智能,终究要服务于人的出行本质。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