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闻网4小时前
老张给顾客的电动车打气
清晨7点,九州大道旁老张修车铺的卷帘门“哗啦”一声卷上去,65岁的张金来系上蓝布围裙,把扳手、螺丝刀一一往铁架上摆。阳光斜斜照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这双手修了近二十年车,把日子从河南驻马店的庄稼地,修到了兰州的街巷里。
驻马店的“野小子”闯兰州
张金来老家在驻马店乡下,村头那棵老槐树记着他不少捣蛋事。“俩哥走得早,我成了独苗,爹妈疼得没边。”老张蹲在地上给电动车换胎,河南口音混着工具碰撞的叮当声,“别家娃放牛割草,我在田埂上追兔子,输了架就哭着回家,我爹举着棍子要打,总被我娘拦着。”
15岁那年爬树掏鸟窝摔断腿,张金来躺了仨月。夜里听爹妈在灶房叹气,说“这娃再不管教,将来要讨饭”,他心里不是滋味。伤好后,他主动跟邻村师傅学修自行车,“师傅说我手笨,拧个螺丝能歪三道劲,但我能熬,别人练两小时,我练到月亮上了树梢。”
2004年春天,老家麦子收成差,张金来揣着800块钱,带着媳妇挤上绿皮火车来兰州。“火车晃了一天一夜,媳妇把装干粮的布包搂在怀里,生怕被人碰着。”出火车站时,兰州的风裹着沙,吹得人睁不开眼,他攥着媳妇的手说:“咱在这儿扎下根。”
能修就不换 挣钱得凭良心
刚到兰州那阵,夫妻俩在东部市场卖苞谷。“苞谷煮得烂乎乎的,五毛钱一根。”老张说,天不亮就起来生火,蹲在寒风里吆喝,冻得脚底板发麻。可苞谷不经放,天热了容易馊,没两月就赔了本。
后来老张去工地搬砖,一天挣30块。“兰州的冬天比老家冷多了,手冻得像红萝卜,拿不住铁锹。”媳妇心疼他,晚上用热水给他泡手,泡着泡着就掉眼泪。有天收工,他摸遍口袋只剩五块钱,买了两馍,自己啃干的,给媳妇夹了点咸菜。“那天夜里我想,再这么混下去,连回老家的车票都买不起。”
老张想起修自行车的手艺,托老乡买了套二手工具,在九州大道边摆起小摊。起初没人来,他就帮人免费打气,补胎只收一块钱。有个老太太的三轮车闸坏了,他修好后分文不收。老太太过意不去,第二天送了一篮子自家种的菠菜。“就从那天起,来修车的人慢慢多了。”
2008年,老张在九州大道租下路边一间小门面,挂上“朝阳轮胎”的牌子。铺子只有十来平方米,墙角堆着轮胎,墙上挂着零件,却收拾得整整齐齐。“人家来修车,图的是放心。”他说,换零件前总会问清楚,“能修就不换,挣钱得凭良心。”
“河南老张”的招牌比啥都金贵
如今的老张,成了九州大道上的名人。附近小区的居民,甚至几公里外的人,都愿意跑来找他修车。“张师傅修得细,不糊弄人。”开超市的王大姐骑着电动车来换电瓶,“前阵子车老没电,别家说要换电瓶,张师傅拆开一看,就是线头松了,拧两下就好,一分钱没要。”
每天早上开门到傍晚关门,修车铺前总排着队。有骑电动车的上班族,有开三轮车的小贩,还有推着老年代步车的老人。老张记性好,谁的车有啥毛病,上次换了啥零件,都记得清清楚楚。“李师傅的车胎该换了,下次来提醒他”“王姑娘的刹车有点松,调紧点”……他一边干活一边念叨。
有个跑外卖的小伙子,车链条总掉,老张看他着急,干脆免费换了条新链条。“年轻人跑生活不容易,这点忙算啥。”小伙子过意不去,送了他两箱矿泉水,他转头就分给了旁边的环卫工人。
“现在每天有几十辆车来修,忙不过来。”老张直起腰捶捶背,脸上带着笑,“但我乐意,忙起来浑身舒坦。”
只要还能动 这铺子就开着
老张的姑娘在西安成了家,儿子在河南老家从事跟他一样的活,儿女都劝他别干了,去自己身边享清福。“去年姑娘接我去西安住了两月,楼上楼下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他摆摆手,“还是这儿好,每天听着街坊们的笑声,比啥都强。”
老张现在不图挣钱,姑娘儿子过得都踏实。“每月挣的钱,够我俩吃喝就行。”每天收工后,他会去菜市场转悠,买点新鲜菜,给媳妇露一手河南烩面。“她跟着我苦了一辈子,现在该享点福了。”
前阵子给老家打电话,儿子说村里盖起了新楼,当年跟他打架的伙伴也当了爷爷。“人家问我在兰州干啥,我说修车呢。”他对着电话嘿嘿笑,“他们都羡慕,说我把日子过踏实了。”
傍晚时分,夕阳透过修车铺的门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老张收拾好工具,锁上门,和媳妇进入商铺最里面一间房屋,准备休息了。九州大道上华灯初上,路边的小贩在吆喝,晚归的人们行色匆匆。
“只要还能动,这铺子就开着。”老张说,“看着修好的车轱辘转起来,听着人家说句‘谢谢’,心里比蜜还甜。”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桑杰才让 文/图
责任编辑:马和相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