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6小时前
高温天气下室外露天作业如何防暑降温?近日,修订后的《工作场所防暑降温技术规范》在市市场监管局网站发布。无固定工作场所的室外露天作业,用人单位宜在工作范围附近设置遮阳棚或遮阳伞,宜配电扇。当劳动者需往来不同的地点工作,宜配备便携式电扇。当环境温度≥35℃时,宜使用喷雾风扇降温。
记者了解到,此规范在2015年首次发布,此次为十年来首次修订。修订后的规范将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
与旧版规范不同,修订后的规范增加高温暴露评估与风险分级管理的要求。其中,高温作业的风险被划分为低中高共3级,作业期间高温作业风险等级发生变化时,用人单位应立即根据变化后的风险等级采取对应措施。当风险等级为低风险时,不需采取行动。一旦风险等级上升为中风险,用人单位则需要开展职业健康培训,发放防暑降温饮料及药品,配备个体防护装备,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开展职业健康监护等。而当风险等级升至高风险时,除了需要采取中风险的对应措施之外,还应优先采取工程控制措施,合理安排劳动组织。
对于“室外露天作业”,修订后的规范提出,有固定工作场所的室外露天作业,用人单位应在工作场所附近设置休息室,休息室应配置空调或电扇,室温宜为24℃至30℃,可提供冰块、化学冰袋、冷水毛巾等降温用品。而无固定工作场所的室外露天作业,用人单位宜在工作范围附近设置遮阳棚或遮阳伞,宜配备电扇。当劳动者需往来不同的地点工作,宜为劳动者配备便携式电扇。当环境温度<35℃时,宜使用电扇降温;当环境温度≥35℃时,宜使用喷雾风扇降温。室外驾驶非敞开型车辆的作业岗位其驾驶室应采取良好的隔热和空调措施,驾驶室内温度不应>28℃。
规范还增加了中暑先兆等“现场应急处置”的要求。其中,发现劳动者出现中暑先兆或中暑症状时,用人单位应立即使其脱离高温作业场所。施救人员应及时、持续地降低劳动者的身体温度。例如,可以采取将劳动者转移至阴凉或设置有空调等温度调节装置的区域;松开或适量去除劳动者的衣服,用冷水持续冷却身体表面,可利用扇子或风扇协助挥发水分;在劳动者头部、两边腋下及腹股沟等部位放置用冷水浸泡的毛巾或冰袋降低体温等常见的方法。处于意识完全清醒状态且能自主摄取水分的劳动者,应及时为其提供饮用水或电解质饮料。处于意识不完全清醒状态、不能自主摄取水分或症状无减轻或好转的劳动者,施救人员应及时联系医疗急救组织并持续冷却劳动者身体,直至医疗急救组织到达。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