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6小时前
新华社荷兰瓦赫宁根7月22日电 通讯|从瓦赫宁根到内蒙古:一位荷兰专家亲历的中国乳业创新之旅
新华社记者王湘江
在荷兰瓦赫宁根——一座因农业与食品科技而闻名的大学城——坐落着伊利欧洲创新中心。作为中国乳业企业伊利集团2014年设立的海外研发机构,创新中心已成为中欧食品科技合作的一座重要桥梁。
不久前,该中心首任负责人、荷兰专家赫里特·斯米特博士完成十年任期,将领导职务交给另一位荷兰专家卡罗琳·范洛博士,自己则继续以专家身份支持中心发展。
从最初受邀加盟,到搭建团队、实验室,再到推动企业在欧洲开展前沿科研合作,斯米特不仅见证了一家中国企业对科技创新的追求,也亲身参与了中欧食品科技的研发与合作。
加入伊利之前,斯米特已是欧洲食品科技领域的资深学者。他拥有分子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领域的教育和科研经历,曾在多家欧洲企业任职并主导过多个科研项目,还在瓦赫宁根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美国田纳西大学等欧美高校从事过科研与教学。
谈及当年为何决定加入一家中国企业,斯米特对新华社记者直言:“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颇具挑战的机遇。”不同于他长期供职且十分熟悉的欧洲企业,伊利欧洲创新中心当时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他既要负责团队组建与研究规划,也致力于发挥中欧文化沟通的“桥梁”作用。
十年间,在斯米特带领下,该中心取得了诸多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成果。例如,斯米特团队围绕母乳低聚糖开展深入研究,与瓦赫宁根大学及多家研究机构合作,获得多项专利。奶酪研发亦是亮点之一。他说,该中心实验室里设有奶酪研发区,为中国市场研发了多种风味奶酪产品,能将地道欧洲工艺与中国消费市场需求相结合,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此外,在益生菌、食品安全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方面,斯米特带领团队与欧洲合作伙伴也开展了诸多研发合作。
斯米特说,中欧乳业天然存在很强的互补性,欧洲的乳业产业优势、科研优势与中国的市场实践、产业规模优势相结合,产生优势互补与放大效应,可以加速创新成果的落地与迭代。
“11年前,欧洲业界对中国乳品企业仍较为陌生,对其创新能力缺乏充分认知。随着中欧乳业之间合作交流的日益深入,中国乳企的创新实力与贡献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日益活跃的中国企业也为欧洲乳品行业带来了积极影响。”他说。
他举例说,中心设立了全欧食品科学奖学金和全球实习项目,吸引并培养了来自多国的青年科研人才,成为欧洲乳业创新人才的重要孵化平台之一。截至目前,已有来自荷兰、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的50余名优秀学子在这里完成科研实践。
加入伊利之前,斯米特从未去过中国,对中国所知甚少。近年来他多次来华,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呼和浩特等地。他说,每一次中国之行都刷新了他对这片土地的认知,中国在基础设施和现代化进程上的飞跃让他印象深刻。
令他尤为难忘的,是在内蒙古草原上看到的绿色景象,让他深切体会到中国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生态保护。“当你站在蒙古包前,望着辽阔草原,那一刻你才真正理解,影片中的画面正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场景。”
从瓦赫宁根到内蒙古,从创新实验室到草原上的蒙古包,这段跨越中欧文化的创新旅程,已深深镌刻在斯米特的职业生涯与记忆中,成为他珍贵的人生财富之一。(完)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