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新闻客户端6小时前
“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会打腰鼓。”流传于延安市安塞区的这句俗语,初听着实令人眼前一亮。
始于秦时、盛于宋代的安塞腰鼓,已传承发展2000多年,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好多非遗项目都在愁没人接棒,“2千多岁”的安塞腰鼓却能做到人人会打,这股子蓬勃劲儿到底从何而来?
细数当下一些非遗项目,除了传承人偶尔露一手,转头就“缩回”博物馆里的玻璃展柜,平时根本见不着。说到底,是技艺与生活离得太远。
安塞偏不这样,它没把腰鼓小心翼翼地当老古董护着,反倒让腰鼓成了柴米油盐里的寻常事,节庆时沿街道巡演,娃娃们在学校敲着鼓点蹦跳。当一门技艺融进生活的烟火气,自然能走得远、传得久。
它先“抓”住了娃娃的手。不止安塞区,在延安市的中小学校里,腰鼓早就成了明星课程。体育课上敲着鼓点练步伐,课间十分钟还能抱着鼓槌跳着玩。在安塞区,每到暑期,广场上的腰鼓公益课堂更是天天都有,娃娃们带上鼓就能学。
打起腰鼓来蹦蹦跳跳,正好对上了娃娃们活泼好动的性子,既能撒欢又能锻炼筋骨。家长们也举双手赞成,娃娃动起来了,又传承了老祖宗的技艺,真可谓两全其美。如此一来,娃娃们接触得多了,喜欢就生了根,传承便有了苗。
它还“踩”准了时代的鼓点。安塞人早懂“会吆喝才有人听”,1984年电影《黄土地》里那阵惊天动地的鼓点,直接把安塞腰鼓从黄土高原带到了世界舞台。
如今看英歌舞、榆林秧歌借助短视频成功“出圈”,陕北说书通过游戏实现“爆火”,安塞人抓紧时间学习。今年6月,安塞区文旅局举办非遗视频创作培训,教鼓手们用手机拍鼓点扬起的黄土,剪鼓槌碰撞的“火花”。当老技艺学会在镜头里讲故事,自然能在年轻人的屏幕里“活”起来。
从课堂上的童声鼓点,到镜头里的新潮表达,安塞腰鼓带着烟火气活在当下,自然能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里传承。(南楠)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