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新闻客户端12小时前
“看到自己每天生活的地方曾经那样血雨腥风,南京土著真的绷不住”,“作为南京人,电影中每一个场景都在撕开记忆的口子”,“电影片尾扫过巍然屹立的南京城墙,今昔光影碰撞,那份对当下安宁的珍视,从未如此刻骨铭心”……自电影《南京照相馆》开启点映以来,很多观众心绪难平,引发这场集体情感共振。该片取材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普通百姓冒死保存日军暴行真实影像的史实,将于本周五全国上映,却已凭借点映口碑让南京乃至全国观众为之震撼。
在这两天的南京首映礼和路演活动上,饰演阿昌的刘昊然多次表示,作为邮差,阿昌最朴素的使命是把每一封信平安送到该收的人手上。在电影里,他最终也完成了更重要的使命——把那些记录着日军暴行的底片送了出去,被世界看到,“在电影之外,我们作为演员,作为文艺工作者,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个故事,这部承载着记忆与警示的影片,交到观众手中”。
导演申奥
导演申奥更是希望大家看完影片能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吾辈自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是向世界印证这份自强与和平价值的最好方式。
为何在当下选择这样一个沉痛题材?
对文化的泯灭与对生命的屠戮同样残酷
《南京照相馆》带来的历史启示与情感共鸣,跨越了年龄层触动着每一位观众。刘昊然、王传君、高叶、王骁、周游等演员作为第一批深度体验者,感受尤为深切,在出席南京首映礼时更是忍不住泪洒现场。
片中扮演吉祥照相馆老板家女儿的杨恩又,2013年出生,年仅11岁,她在首映礼上说:“我们这一代人,包括我很多10后同学,都不是很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希望这部电影能让更多人看到。”
王传君
39岁的王传君在片中饰演日军翻译王广海,有一定的人性灰度。谈及角色和这段历史,他数度哽咽落泪,“我第一次为自己的角色感到遗憾和抱歉,但是我们真正应该得到的道歉迟迟没有出现”。
高叶
演员高叶在片中饰演龙套演员林毓秀,她从演员身份代入林毓秀时更是爆哭表示,“如果没有这场反人类暴行,或许毓秀可以像我一样去追求自己的演员梦”。
记者从南京多家影院了解到,点映期间,观众中亲子家庭几乎占一半。很多家长看完电影抹着眼泪说,电影是给孩子的“历史启蒙课”,“当邮差阿昌说出工作编号是‘1213’时,真的泪崩了,大家都知道12月13日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导演申奥在聊及拍摄初衷时,反复提到一个关键词“文化侵略”。这次来南京,他带来了一组“亲善照”。他透露,拍摄前期大量搜集历史照片、外国记者回忆录、《不许可写真集》等资料时发现,除了那些触目惊心的暴力屠杀照片,还有大量精心摆拍的所谓“亲善照”,照片上有日军、汉奸们搂着一两个中国小孩,试图营造和睦假象。可以想象,在当时残酷的时代背景下,这些照片是怎样拍摄出来的,“结合当下,我认为,每一场战争的背后,都还有另外一场隐蔽的文化战和舆论战。而什么是真相?希望大家能从影片中得到启示。”
记者看到,影片中有很多这样的细节,比如日军从明城墙上撬下一块城墙砖,准备作为战利品带回日本,为那座臭名昭著的八纮一宇塔“添砖加瓦”。电影还呈现了日军分门别类地将玉器、瓷器、字画等文物制式化地打包,准备运回日本的镜头,以此揭露日军的文化侵略阴谋,而这种对文化的泯灭与对生命的屠戮同样残酷。
它是如何打破观众对主旋律影片固有印象的?
没有英雄只有普通人,观众得以自行代入那场浩劫
社交平台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自来水”在疯狂安利《南京照相馆》,大家提及最多的是:“看电影时,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进去:如果是我,在那个炼狱般的南京城里,我能活下来吗?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源于导演坚定地将视角投向了战火中最普通也最坚韧的个体——普通人。电影摒弃了传统英雄叙事,聚焦的普通人为:冒名顶替的邮差、躲藏地下室的照相馆老板一家人、电影梦碎的龙套演员、侥幸存活的警察、左右摇摆的翻译。
刘昊然
这些普通人如此鲜活和“普通”,也离不开演员们的精湛演技。比如演员高叶,她用“林毓秀”一角撕掉了其“大嫂”标签,林毓秀说出“从小学戏,唱的是穆桂英梁红玉”台词时,悲凉自嘲又不屈;日军当街摔死婴儿时,镜头却死死对准林毓秀,她捂嘴战栗,无声的崩溃比任何嚎啕都更让人撕心裂肺……
有观众说,《南京照相馆》最让他震动和敬佩的是导演拍出了人民史观,片中那些普通人经历了从“保命”到“保罪证”的转变和觉醒,在残酷的历史和民族大义面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中国人”。
影片的切入点也很巧妙——照片会褪色,但胶片不会说谎,上面凝固的真相永远都不会消融,所以有观众说,《南京照相馆》以一座城、一座照相馆、一卷卷沾血的底片,为历史搭建了一座无法摧毁的“显影池”。
并且,整部电影虽然没有血肉横飞的场面,但洗照片暗房里红光流淌,显影液如血渍般漫过底片,每一帧都是文明在野蛮面前的无声控诉。这份克制的力量,带给了观众极大的后劲。
关于这一冷静手法,申奥导演在媒体见面会上也做了阐释,他说,考虑到观众年龄层的分布,电影要将血腥程度降到最低,同时又要让观众感受到暴行的残酷,为此幕后团队商讨了无数次,用了很多方式,比如错位,有枪声有爆炸声但尽量不给予血腥画面,“我们是要让观众产生感受,而不是去刺激观众”。
这样综合处理后,影片将普通人在战争碾压下的恐惧本能、在绝境中求生的挣扎本能,以及深植于血脉中“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血性本能,交织呈现,产生了直抵人心的感染力,所以观众们才会感慨表示,“电影让我们看见了历史,记得脚下土地埋着的不屈,更让我们珍惜现在、好好生活”。
更有观众表示,《辛德勒的名单》《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之后,终于有了《南京照相馆》,“我们太需要有这样一部从小人物切入大史实的电影,让全世界都知道1937年冬的中国南京遭遇了什么,让罪魁祸首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无可狡辩”。
那些“南京元素”为何催泪?
童谣 《城门》刻在南京小孩的DNA里
电影以“南京”命名,自然有很多南京元素,除了那些地名地标,还有像《城门》这样刻进南京人DNA里的童谣。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把刀,走进城门跌一跤。问你吃橘子还是吃香蕉?……”这段童谣《城门》多次出现在电影里。
有很多南京观众表示,听到《城门》时真的很扎心,“这是一个游戏童谣,很多小朋友一起玩时会唱,唱到‘问你吃橘子还是吃香蕉’时,被拦住的小朋友就一定要在橘子和香蕉里选一个,最后选出橘子组和香蕉组,继续组队玩后面的游戏。多么快乐的一首儿歌,竟然会出现在全城屠杀的黑暗里,反差太大了。”
电影主创打卡中华门
导演申奥告诉记者,虽然他不是南京人,但片中演员周游和王骁是南京人,在电影创作中帮助提供了很多南京本土化细节。
此外,据史料显示,《南京照相馆》中“吉祥照相馆”原型为位于南京估衣廊附近的华东照相馆,电影里将其地理位置设定在南京地标贡院街上。
南京籍演员王骁饰演吉祥照相馆老板,他在台词中说道,“这一条街几乎就囊括了南京人的一生。他们在这条街上毕业、结婚、生子、工作,每当经历人生重要时刻时,总会在这儿留一张照片”,这条街是南京人的一生,这个照相馆也浓缩着南京人的一生。
此外,电影还通过残垣断壁的构图营造 “山河破碎” 的视觉冲击,让观众直观感受彼时南京百姓的国破家亡。从砖石纹路到街巷风貌,从局部场景到全城格局,这些细致入微地还原不仅是对历史的严谨致敬,更承载着对30万遇难同胞的深切告慰,让观众感受历史温度,铭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这段不可忘却的民族记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剪辑 戴哲涵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石伟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