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07-24 05:46
“这是我的画笔,不准你碰!”5 岁的女儿把绘画本死死抱在怀里,对着来访的小表妹怒目圆睁。看着她涨红的小脸和不容侵犯的模样,我忽然想起上周带她去游乐场,她宁愿把没吃完的棉花糖扔进垃圾桶,也不肯分给旁边哭闹的小男孩。那一刻,我像被什么东西点醒了:孩子脱口而出的 “我的”,不是不懂事,而是本能的自我保护,就像小动物会用爪子护住自己的食物一样自然。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做过著名的 “三山实验”,证明幼儿在 7 岁前处于 “自我中心阶段”—— 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很难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所以当孩子尖叫着 “这是我的” 时,并非故意 “自私”,而是他们的认知能力还没发展到理解 “分享” 的层面。就像女儿总把玩具车藏进衣柜,她不是舍不得给别人玩,而是单纯觉得 “我看不见,别人就拿不走了”。
真正让我意识到 “慷慨需要设计” 的,是一次失败的教育尝试。有天晚上,我苦口婆心地给女儿讲 “孔融让梨” 的故事,劝她把新买的贴纸分给小伙伴。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第二天却把贴纸全贴在了自己胳膊上,还得意地说:“这样它们就永远属于我了。” 儿童心理学家朋友听完我的困惑,笑着说:“你在逼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孩子跑步。” 她告诉我,3-6 岁孩子的物权意识正在形成,强制分享会让他们觉得 “我的东西随时会被夺走”,反而会强化占有欲。
后来,我开始试着用 “设计场景” 的方式引导她。每周五晚上,我们会玩 “玩具小集市” 的游戏:把她的玩具分成 “可以交换的”“暂时收藏的” 两类,邀请邻居小朋友带着玩具来 “交易”。第一次玩时,女儿紧紧抱着她的毛绒兔子,无论对方用什么玩具交换都摇头。我没有催促,只是和小朋友们玩起了 “积木搭城堡”—— 当看到大家合作搭出的城堡比她一个人搭的高得多时,她悄悄把兔子放在了 “交换区”,小声说:“我能用兔子换你的小火车玩 10 分钟吗?”
在幼儿园老师的建议下,我们还设立了 “分享储蓄罐”。每次女儿主动分享食物或玩具,就往罐子里放一颗星星,攒够 10 颗就能兑换一次 “亲子游乐园”。但这个设计有个关键:星星由她自己决定是否发放。有次她把饼干分给摔倒的小朋友,我刚要拿星星,她却摇摇头:“我帮他不是为了星星,他哭的时候我也觉得难过。”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真正的慷慨不是被奖励出来的,而是在共情中自然生长的。
最动人的改变发生在一个雨天。邻居奶奶送来了刚蒸的南瓜饼,女儿抓起一块就往嘴里塞,忽然停住动作,跑到窗边望着楼下 —— 原来她看到收废品的老爷爷在雨中整理纸箱。她踮着脚把饼递到门口:“爷爷,这个给你,吃了就不冷了。” 老爷爷笑着接过饼时,她突然回头冲我喊:“妈妈,分享的时候,我的心里像放了烟花!”
现在的女儿依然会说 “这是我的”,但说这句话时,她会先看看对方的表情。有次小表妹不小心把她的画撕了,她没哭,反而拿起胶带说:“我们一起把它修好,这样就变成‘我们的画’了。” 我终于懂得,教育孩子慷慨,不是要磨灭他们的本能,而是用耐心搭建一座桥,让他们慢慢走到 “理解他人” 的彼岸。就像培育种子,不能强行剥开种皮催它发芽,只需按时浇水、晒太阳,总有一天,它会自己破土而出,长成懂得分享阳光的大树。#创作挑战赛九期#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