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07-24 10:19
近期,进入了伏天,提示着一年中北京最热的季节来到了,人们也可以吃些应景的食物,贴贴“伏膘”。可是您知道吗,老北京头伏天还有去宣武门外护城河看洗象的习俗。小志现在就带您穿越时间,回到明清时期的北京,从历史的典籍中一探究竟。
明人蒋一葵在《长安客话》里记载:“象房在宣武门西城墙北,每岁六月初伏,官校用棋鼓迎象,出宣武门河内洗濯。”洗象的习俗,从明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清代。每次举行,人们纷沓而至,男女老少齐聚一堂,俨然成为了一个热闹的集市。这时,有小贩卖东西的,有搭台唱戏的,人声鼎沸,热闹喧嚣。人群中还有很多妇女,借机盛装打扮,攀比时尚。周边的酒楼也纷纷涨价,想占到一个好的观看位置,可得花上些价钱。一切正如清代大诗人王士祯《都门竹枝词》中所绘场景:“玉水轻阴夹绿槐,香车笋轿锦成堆。千钱更赁楼窗坐,都为河边洗象来。”
图片由AI生成,仅供示意
洗象时,由銮仪卫官旗鼓迎象,象奴(训象的奴隶)挽索骑着大象,排着队缓步而来。待到河边,随着鼓声响起,大约24只大象纷纷下水。象在水中嬉戏,卷鼻喷水,气如山河。河内浪波汹涌,象奴牵引着大象,如蛟龙般矫健,隐现在浪中,一展雄风。更有大象射水至岸边的观众,众人躲闪不及,淋了个落汤鸡,气氛却达到了高潮。
鸣金时洗象完毕,大象陆续上岸。这时便有人给象奴钱,让大象表演一下马戏。大象早已通灵性,会看象奴的眼色,必须钱给够了,才会俯首昂鼻,发出呜呜的声音,众人听后哄笑着一散而去。
京城豢养大象,颇有一些渊源,这在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有着详细记载。大象初到京城,锦衣卫有专门的训象所,对象奴和大象进行管理和训练。大象主要用于宫中的朝会,有大朝会时,一次会动用很多大象运送车辇和宝物,而常朝会,只会用到6只。这些大象很聪明,如果干得不好受到皇帝的责罚,会乖乖伏下身子受鞭打,鞭打之后还会谢恩。大象跟人一样,每只都有等级,排队站位、享受的待遇也不一样,有的被贬后,就不能站在原来的位置,只能“靠边站”了。
明穆宗刚登基时,恩贡天下的士子入京陛见。因为朝廷很久没有举行过朝仪,这些士子都想一瞻皇帝的尊容,从而超越了自己的排位,站到大臣的位置上。穆宗很不高兴,退朝后想要责罚他们,幸有旁人婉言劝解才作罢。当时就有人说,这些明经之士,行事规矩,竟然还不如象群。
清代初期,京城宫中仍有大象。到了咸丰年间,内忧外患,国力衰败,无力供养,于是朝班中没有了大象。同治年间,平定了云南之乱,缅甸又向京城复贡了7只大象。清人震均在《天咫偶闻》中记述:庚辰年(1880),他来到北京,还见过大象。到了甲申年(1884),有一只大象忽然在庆典中疯了,把皇帝的车辇掷于空中,从西长安门逃出,逢物便碎,逢人就伤。有个倒霉的太监被它卷起摔到墙上,成了稀巴烂。住在西边的人家,那天连门都不敢出了,直到晚上这头发疯的大象才被捕获。
自此之后,皇帝也觉得太危险了,便不再让大象入宫中的仪仗。京城头伏洗象的习俗,也随之慢慢成为了回忆。
作者:林 枝
初审:钱 敏
核审:陈 明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