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07-24 22:48 5.58万热推
盛夏时节,祁连山麓的天祝县打柴沟镇大湾村的高原夏菜种植基地里,连片的豆类蔬菜鲜嫩翠绿,饱满的豆荚挂满藤蔓。采摘、过秤、预冷后,这些饱含高原阳光雨露的鲜嫩豆荚被装上冷链车,日夜兼程运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甚至漂洋过海出口至新加坡、马来西亚。
小豆荚如何能从偏远的西部高原一路锁鲜至千里之外?打柴沟镇的高原夏菜标准化种植之路又为何越走越宽?7月23日,“奔流城市计划”探访团走进打柴沟镇大湾村豆类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探寻这里的产业振兴密码。
标准种植提质效,豆田成了“聚宝盆”
“咱这气候好,昼夜温差大,种出的豆子品质就是好,根本不愁卖!”大湾村村民王振红言语中满是自豪,道出了大湾村豆类蔬菜广受市场青睐的关键。王振红承包了十五六亩地,种植荚豆、甜豆、水果豆和荷兰豆。他一边麻利地采摘豆荚,一边介绍说:“现在种豆子轻松多了。铺地膜、架杆子基本实现了半机械化,效率高得很。村里修建了大涝池,浇水也很方便。”
更让王振红开心的是效益。“眼下地头的收购价一斤能到6块钱,刨掉人工、材料这些成本,我承包的这十五六亩地,一年下来净收入稳稳超过十万元。”说话间,王振红采摘豆荚的手没停过,脸上的笑容也没停过。
这份增收的喜悦,也凝结着农业技术的支撑。打柴沟镇农业技术推广员于继山介绍,为提高品质和产量,大湾村自2023年起大力推行统一绿色架杆种植技术,全面替代了以往易腐、规格不一的木头架杆。“过去架杆不稳,豆藤经常沾地,影响卖相和品质,价钱就上不去。现在统一标准后,这个问题基本解决了。”于继山和他的两名同事,肩负着全镇17个村、4.7万亩豆类蔬菜的技术指导重任。在繁忙的生长期,他们几乎每日都奔走在田间地头,24小时待命,随时为种植户解决种植、采收、病虫害防治、施肥等各类难题。
村镇联动扩规模,高原夏菜立起“顶梁柱”
大湾村的成功实践,为打柴沟镇发展高原夏菜产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打柴沟镇副镇长刘全忠表示,“如今,大湾村的豆类蔬菜产业红红火火,鼓起了乡亲们的‘钱袋子’,也成了我们镇,乃至整个天祝县农业发展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以点带面,乘势而上。在“中国高原夏菜之乡”天祝县的引领下,打柴沟镇精心布局农业产业“125”发展规划,将山旱地高原夏菜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倾力打造,2025年计划种植面积将达到1.2万亩以上。与传统种植的青稞、小麦等作物相比,山旱地豆类、红笋等高原夏菜经济效益显著跃升。“亩均产值可达6000元,比传统作物增收5000多元,”刘全忠强调,“这既破解了传统种植低产低效的困局,也有效助推了全镇农业的规模扩张和效益提升,真正成为了拉动第一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顶梁柱’。”
科技品牌赋动能,产业链条串起“金疙瘩”
依托于大湾村和打柴沟镇的坚实根基,天祝县高原夏菜产业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大步迈进。通过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天祝县已建成10万亩省级绿色食品基地、3万亩荷兰豆标准化基地,拥有25个高原夏菜千亩示范村。通过引导旱作种植、发展育苗移栽两茬种植模式,有效扩大种植面积、提升复种指数和产能。食荚豌豆和红笋被确立为核心优势品种,并依托300亩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强化科技支撑,驱动产业升级。
“金字招牌”下更是“真金白银”的品牌价值。“藏乡富盛”跻身省级区域公用品牌行列,“天祝原生”荣膺“最具影响力蔬菜区域公用品牌”,27项绿色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认证覆盖全县半数以上种植面积。强大的品牌矩阵熠熠生辉,构筑起坚实的从田间到市场的品质信任链。
与此同时,高原夏菜的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领域强势延伸。龙头企业不断升级加工装备,年育苗能力超过5000万株的现代化种苗中心夯实了产业根基。速冻、冻干等精深加工线的引进和应用,使每一颗来自高原的蔬菜都实现了价值的华丽跃升,真正从朴实的“土疙瘩”蜕变为高附加值的“金疙瘩”。
今年,天祝县高原夏菜产业计划实现种植面积18万亩以上,预计产量44.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将突破12.2亿元。这颗生长在祁连山脚下的小小豆荚,正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在产业兴旺、乡村富足的大路上阔步向前。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张秀芸 实习生李芳洲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杨倩云
张秀芸
奔流新闻记者 市民新闻
韭菜疯狂长
2025-07-25
点赞👍
张原诚
2025-07-25
种植豆荚
老J
2025-07-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