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21小时前
我母亲在东北农村长大,她没进过学堂,一生都不识字。上小学之前,母亲每年都会有几次领着我去邮局找代写书信的,给远在哈尔滨的舅舅写信。
有一次写信后,母亲请写信的人再给念一遍,那人说:“你要说的话,都写到信里了。”他不给母亲念,说话的语气也特别不好听。回家的路上,母亲掉眼泪了,拉着我的手哽咽地说:儿啊,你长大一定要好好念书,帮妈写信,咱们就不用受这个气了。当时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算是答应母亲了,这就是我阅读的开始。
从上小学二年级开始,我刚刚认识一些字就开始给舅舅写信了,虽然一笔一画很用心,也很认真,但还是有很多字不会写,有的用圈圈代替,有的用拼音代替。每写一封信都要用铅笔打好几遍草稿,草稿都写在我使用过的作业本背面,写一遍就给母亲念一遍,母亲会补充几句或者让我再重新修改几句,每一封信都是写到让母亲满意为止。然后,我再重新用铅笔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抄到信纸上。虽然信上有拼音和圈圈,但舅舅回信说,他都能看懂,能明白信里的意思。舅舅每次回信不只鼓励我,还总向妈妈夸奖我。每当这时,妈妈的笑脸让我非常开心。
后来我学会了查字典,写信不再用拼音和圈圈,渐渐也不用再打草稿了,可以直接写到信纸上,而且随着理解能力的加强,妈妈只要把想说的事情和我说完,我就会顺着妈妈的意思把这封信写完。多年后,有一次回老家,表弟还从抽屉里翻出一封我当年给舅舅写的信,说舅舅那时经常拿着这封信,让他们向我学习,还说要留个念想,这是他大外甥给他写的信。
也是从写信开始,母亲认准了读书的好。常听母亲骄傲地对亲友们说:我大儿子会给他舅舅写信,我一说他就懂,写得可好了。后来母亲还经常说,我大儿子喜欢看书,天天看书,手不离书。
父亲是重体力劳动的一线生产工人,那时家住在内蒙古东部高寒地区,冬天零下40多摄氏度,室外干活,汗水湿了的棉衣冻得硬邦邦的,每天晚上要在炉子和火墙上烘干,第二天才能穿。手、脚冻得裂开一道道血口子,看着都让家人心疼。每当这时,母亲都会对我说:读书有学问多好,在办公室上班,就不遭这个罪了。这也深深刺痛着我,暗自下定决心,要好好念书,不走父亲的老路。
现在回想,妈妈就是我的启蒙老师,虽然教的不是读书识字,但是教我做有学问的读书人这个道理。恢复高考后,我毕业分配到学校做老师,直至退休。母亲脸上总是挂着笑,在她心里,儿子是老师,不只自己有文化,还能教别人知识。
感恩母亲,那时让我写信,也让我从此爱上了写信,这一写就是60多年。
自1977年5月份开始,只要去外地都要找邮筒,会往家里寄一封报平安的信,几十年来,寄了多少封已经不记得了,手里边现还留存有一档案袋的信。尤其那会我们夫妻分在两地生活、工作,几乎每天都写一封信,为了节省邮票钱,一个信封里装着好几天的信,一次邮寄出去。厚厚的都是对爱人和孩子的思念。
现在我们一家团聚在北京生活,我也没有忘记写信,只不过这里面的内容和对象发生了变化,是写给外孙女的,讲讲我们在北京读书的故事和感想,鼓励她好好读书。
例如,2024年12月4日,我所在的《四合院大运河诗会》剧组到北京广播电台《老年之友》栏目录制音频,大楼门前马路边有一个绿色邮筒,上面写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邮政所,我把给外孙女写的信投进去,告诉她我们来录音的消息和所感所悟。又如,2024年12月15日,去山东威海参加第十届“读联会”读书大会,我也给外孙女寄回一张明信片和一封信,把大会盛况和威海浩瀚的大海景象分享给她。
从外孙女出生以来,我就用笔记录她的成长。十几年来,已经写满两个笔记本,现在第三个笔记本的信已经写到了2025年1月。随着外孙女年龄的增长,写信的内容也在变化。现在,会跟她写我阅读经典名著的一些体会,写我们读书、参加社会公益演出的故事。外孙女特别感兴趣,尤其是看到我们演图书情景剧《腊八粥》时,她还有模有样地学着表演。
读书兴趣从小培养。小时候好好念书是为给母亲写信,看似很简单的事,不知不觉中就培养了我喜欢读书的习惯。有一件趣事记忆犹新,那是小时候到同学家去看书。同学的哥哥、姐姐都在外地上大学,寒暑假回来就会带一些图书,我和这个同学都在工厂的子弟小学读书,每次放学到她家里去写作业我都高兴地跑在前面,因为写完作业就可以在她家看书了。当时看的有几本书名现在都还记得,有《小铁道游击队员》《红岩》《苦菜花》《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林海雪原》《溪流水的孩子们》等。几十年来,我一直保持着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出门时都会带上一本书。那些年,从家里去讲课的学校,坐地铁往返的三个多小时里,我能看完一本300页左右的书。
现在,也是阅读让我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自2020年8月加入银龄书院后,我参加了很多部图书情景剧的演出。本来,我是从来没有当过演员、上过舞台的,表演对我来说完全是陌生的行当,从来没有想过,更没做过。但是,银龄书院图书情景剧的创新阅读方式让我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每次接到新剧本后,都能调动起我阅读的积极性,反复读原著,再读剧本,领悟要表演的人物性格、形象,再慢慢进入角色。我觉得每个角色的成功塑造,都离不开阅读。例如,在《我与地坛》图书情景剧中,我演长跑者,剧中人物在经历那么多曲折后仍然坚持长跑,最终放下过去,珍惜当下,好好活着,我感觉人物跟我坚持学习读书的样子有点像,很有亲切感,表演也就自然起来。
这几年,我还有一个特别受益的收获,那就是开通了自媒体公众号,坚持把自己的读书感想和生活中有意义的事分享出去。刚开始写日记就是流水账,想到哪儿写几笔,也不注意心理活动。经过学习,现在写出来的东西也总算是让人读着有点趣味了。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我的公众号发了860多篇文章了,最值得自豪的是,几乎完整地记录下了所有我们参加的公益阅读活动,这是最有意义的。也许有一天,当我们的身体和精力不再能够参加大型活动的时候,这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笔特别大的财富。
我几乎每天都要整理我家的大书架,虽然不能每本都精读,但是几乎也都读过。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放飞,多次读就是多次的收获。现在,我仍觉得自己读的书还是太少太少了,这更让我坚定了要多读书、读好书的决心。活到老,学到老,阅读无止境,书海任我游。让读书的力量带我走得更好更远。
作者:罗文章
本文刊发于《新阅读》2025年6期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