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18小时前
——游人与渔网的偶遇
有些相遇,注定改变我们对一个地方的认知。
新安江的那个清晨,一张撒开的渔网,让我重新理解了什么叫“诗意地栖居”。
一、晨雾中的意外邂逅
五月的浙江,夏已来临。
我们驱车从杭州出发,第一站建德,心中怀着对新安江的向往。
早就听说这里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美誉,却不曾想,最打动我的,竟是一个与时光对话的故事。
清晨五点半,新安江还笼罩在薄雾之中。
我站在江边,举起相机想要捕捉第一缕阳光穿透晨雾的瞬间,却被远处传来的一声吆喝声惊醒——那声音苍劲有力,仿佛从历史深处传来。
循声望去,只见江心一叶扁舟,舟上站着一个身影。
下一秒,奇迹发生了:那人双臂展开,一张巨大的渔网在空中绽放,如花朵盛开,如凤凰展翅,在晨光中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然后轻盈地落入江中,激起层层涟漪。
我屏住呼吸,按下了快门。
那一刻,仿佛时光倒流,让我想起了范仲淹笔下的“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二、一位“渔模”的故事
“拍得怎么样?”那人划着竹筏靠近岸边,憨厚地笑着问我。他看起来五十多岁,皮肤被江风吹得黝黑,但眼神很亮,带着一种朴实的自信。
“太棒了!您是职业渔民吧?”我兴奋地向他展示刚才拍摄的照片。
他摇摇头,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我啊,叫老唐,是专业的‘渔模’。”
“渔模?”我一头雾水。
“就是专门给你们这些摄影师、游客表演撒网的。”老唐放下手中的渔网,“我是渔夫,我的撒网技艺确实是祖传的绝活,传了好几代了。又不是渔夫,我现在撒网不是为了捕鱼,而是为了生活。”
这句话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一个传统渔民,如何变成了“表演艺术家”?一门古老的技艺,如何在现代社会找到了新的生命力?
“您别着急走,”老唐热情地说,“既然有缘相遇,我再给您撒几网。今天不收钱,就当交个朋友。”
就这样,我们在新安江边多待了整整一天,深深被老唐的故事所感动。
三、技艺传承的生命轨迹
老唐告诉我们,撒网这门手艺在他家已经传承了四代。“小时候跟着爷爷学撒网,那时候还小,网都比我高。爷爷说,撒网看起来简单,其实门道多着呢。”
他一边说着,一边为我们演示。只见他双手握住网绳,身体微微下蹲,然后猛地一转身,双臂同时发力,渔网在空中展开成一个完美的圆形,网沿整齐地沉入水中。
“您看,这一张网要撒得又圆又大,网沿要全部沉入水中,这需要手腕力量、身体协调和丰富经验。”老唐指着水中的网说,“最关键的是时机,要感受风向、水流,还要判断鱼群的位置。没有三五年g夫,练不成。”
2014年,新安江流域开始禁捕,老唐和许多渔民一样面临转行。“那时候心里真的很迷茫,”老唐望着江面,眼中闪过一丝落寞,“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难道就要在我这一代失传了?”
转机出现在一个秋日的午后。
几位摄影师慕名来到新安江,听说有个撒网技艺特别好的渔民,便找到了老唐。
“那天我撒了十几网,他们拍得特别兴奋。”老唐回忆道,“临走时给了我500元,说是'模特费'。我当时就愣住了,表演撒网还能赚钱?”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些摄影师把照片和视频发到网上后,很快就火了。不少网友留言询问拍摄地点,甚至有人专门组团前来。
“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祖传的技艺,在城里人眼中是这么珍贵!”
四、从艺术到生活的华丽转身
起初,家人并不理解。
“好好的渔民不当,去当什么‘渔模’?”老唐的妻子抱怨声不绝于耳。但老唐坚持了下来,而且越做越专业。
他开始研究摄影的需求:什么时候光线最好,什么角度最美,怎样的动作最有表现力。“刚开始以为就是简单地撒几网,后来发现学问大着呢!”老唐说,“阴天要撒得高一些显示网的形状,晴天要注意光影效果,逆光时要调整姿势。”
为了提升“演出”效果,老唐还自费购买了专业装备。
他的渔网直径达到4.5米,比普通渔网大1.5倍,撒开后更加壮观;传统的蓑衣斗笠也经过精心挑选,确保在镜头中呈现最佳效果。
慢慢地,找他的客户越来越多。
摄影师、网红博主、广告公司、影视剧组......各种需求络绎不绝。“现在我的档期都要提前预约,特别是春秋两季,几乎天天有活。”老唐自豪地说。
五、一个人带动一方水土
老唐的成功,很快引起了当地村民的关注。
在村干部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撒网技艺。
老唐的老伴也忙活起来,专门为游客制作传统的新安江美食。
“我们这里现在每天都有游客,周末更是热闹。”一位村民告诉我,他原来在外打工,现在回村开了家民宿,“生意好得很,城里人都喜欢这种原生态的体验。”
更让人欣慰的是,年轻人开始回流。
老唐的儿子小唐原本在杭州工作,看到家乡的变化后毅然回村创业,现在负责网络营销和客户对接。
“以前觉得农村没前途,现在发现机会更多。”小唐说,“关键是要用新思维,把传统的东西包装好、推广好。”
六、文化的力量超越想象
在新安江的三天里,我不止一次被感动。
这里不仅有老唐这样的“文化工匠”,还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当地人告诉我们,新安江流域曾是“九姓渔民”的聚居地。
相传,这些渔民是元末陈友谅旧部的后代,败于朱元璋后被贬为“贱民”,世代在水上生活,不得上岸居住,不得与岸上人通婚。
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造就了独特的水上文化。
如今,这些历史的痕迹成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水上婚礼、渔歌对唱、传统船工号子......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文化就是生产力。”当地一位干部对我说,“我们现在明白了,保护好传统文化,就是保护好我们的金山银山。”
七、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临别的那个黄昏,老唐又为我们表演了一次撒网。
夕阳西下,江面波光粼粼,那张渔网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仿佛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我想起了艾略特的诗句:“我们不应该停止探索,而探索的终点将是我们出发的地方,我们将重新认识这个地方。”
新安江的撒网技艺,不正是这样一种“重新认识”吗?它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并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在民间的生命力;它让我们明白,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复兴。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常常担心传统会被遗忘,文化会被稀释。但新安江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情去呵护、用智慧去传承,传统文化就永远不会失去它的魅力。
八、归途中的感悟
离开新安江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手机里的那些照片,不仅记录了美丽的风景,更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我想到了很多:想到了那些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的传统技艺,想到了那些在现代化浪潮中失落的乡村文化,也想到了像老唐这样的普通人,如何用自己的坚持和智慧,为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
也许,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它不仅能够传承历史,更能够创造未来;它不仅能够滋养心灵,更能够改变生活。
新安江的撒网,撒出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一个村庄的未来,更是整个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在这张网中,我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看到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看到了一个古老民族在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回到北京后,每当看到那些照片,我的耳边仿佛还能听到新安江的水声,还能看到老唐撒网时专注的神情。
那一刻,我深深地明白了什么叫“此心安处是吾乡”。
因为有了文化的滋养,再偏远的乡村也能绽放出迷人的光彩;因为有了传承的力量,再古老的技艺也能在新时代找到新的价值。
这,或许就是新安江给我的最大启示——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我们需要的不是丢弃传统,而是让传统在新的土壤中重新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
(作者旅居杭州,喜欢在行走中发现故事,在故事中感悟人生,本文记录了2025年5-6月间在杭州,建德,台州等地的游历见闻,文中人物均为化名。所有照片均为作者拍摄)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