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14小时前
“父母每月打 2000 元生活费还嫌少,摔碎手机让立马买新款”“志愿者团队帮山区孩子捐物资,有人却偷拿零食拍照发朋友圈”……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类似的 “无感恩” 事件频上热搜,让不少人惊呼:难道社会道德底线要被这代年轻人 “冲垮” 了?这种现象背后,藏着比 “道德滑坡” 更复杂的现实肌理。
“被过度投喂” 的成长环境 正在消解感恩的土壤。95 后、00 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 “6 个大人围着 1 个孩子” 的环境中长大:父母包办洗衣做饭,祖辈承担学业监督,甚至连剥好的虾、切好的水果都端到手边。这种 “无条件付出” 让部分孩子形成 “所得皆应得” 的认知 —— 当父母凌晨排队帮抢演唱会门票,他们觉得 “反正你闲着也是闲着”;当老师额外加课辅导考研,他们抱怨 “占用我休息时间”。教育学者指出,感恩本质是对 “他人付出成本” 的感知,而长期被过度照顾的孩子,很难意识到一顿热饭背后父母的早起、一次顺利毕业背后老师的熬夜批改。
数字时代的 “情感异化” 让感恩表达变得廉价。社交平台上,“晒父母转账记录”“吐槽亲戚红包太少” 成了流量密码,有人为博眼球故意曲解家人的关心:妈妈提醒添衣被说成 “道德绑架”,爸爸分享职场经验被骂 “过时说教”。这种将私人情感公开消费的行为,正在稀释感恩的分量。更值得警惕的是,虚拟世界的 “点赞式互动” 替代了真实的情感连接 —— 给父母发句 “谢谢” 要配个敷衍的表情包,给帮助过自己的学长送瓶饮料却觉得 “太刻意”。心理学研究显示,习惯线上沟通的年轻人,面对面表达感谢时的词汇量会减少 30%,肢体语言的温度也明显降低。
功利化教育下的 “价值错位” 是更深层的病灶。从幼儿园到高中,孩子被灌输的核心目标始终是 “考高分、进名校”,感恩教育要么被简化成写篇《我的好妈妈》作文,要么被异化为 “考第一名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某高校做过匿名调查,68% 的学生认为 “感恩是道德绑架”,43% 的人承认 “帮了别人会立刻计算回报”。这种 “一切为了功利目标” 的思维,让他们把人际关系视为 “资源交换”:辅导员给了评奖名额才想起送特产,室友帮占了座位才勉强说句谢谢。当感恩变成 “有条件的回馈”,自然难以生长出真正的共情能力。
但将 “不懂感恩” 标签贴给整个大学生群体,显然有失公允。在抗疫志愿者队伍里,有大学生连续 40 天为隔离户送物资;在乡村支教点,有毕业生放弃保研机会扎根山区;在家庭遭遇变故时,有 00 后靠兼职撑起整个家。这些身影证明,感恩从未消失,只是需要更科学的培育方式。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重建 “付出与回报” 的认知闭环。家庭里,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体会 “做一顿饭要刷三次锅” 的辛苦;学校中,用 “感恩实践课” 替代说教,组织学生给食堂阿姨写感谢信、帮宿管整理仓库;社会上,多传播 “普通人的善意故事”,比如外卖小哥帮老人倒垃圾、保安深夜护送晚归学生 —— 这些真实的温暖,比空洞的 “道德楷模” 更能唤醒共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长课题。大学生不懂感恩的现象,与其说是 “道德崩塌”,不如说是快速变迁的社会中,情感教育暂时滞后的阵痛。当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帮年轻人重新找回 “被感动的能力”,感恩就会从 “刻意为之” 变成 “自然流露”,而这,才是社会道德最坚实的底色。#创作挑战赛九期#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