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客户端12小时前
“活了大半辈子,从没见过红薯7月就丰收!这新法子,真是把老作物种出了新花样!”7月23日,在重庆三峡农科院甘宁基地的甘薯示范田里,种了一辈子红薯的付绍琼,看着满地饱满的“烟薯25”,忍不住直咂嘴。当传统种植的老经验遇上现代农业新技术,这片土地正上演着令人惊喜的“变形记”。
“以前咱种的本地老红薯,皮厚肉粗,清明下种,霜降才收,一年就等那一茬。”付绍琼蹲在田埂上,对比着自家地里的“老红薯”和示范田的“万薯25”,“你看这新品种,皮儿薄、肉儿甜,3月底就栽苗,铺着地膜保着温,比老品种早收三个月,7月底就上市,正好赶上鲜货少的时候,4块钱一公斤,比秋冬贱卖时贵了一半还多!”
测产数据更有说服力:“万薯25”亩产1650.3公斤,“烟薯25”亩产1500.2公斤,“普薯23”亩产1767.7公斤。按这个收成算,一亩“万薯25”能挣6600元。
“过去浇水靠挑,施肥靠撒,累得腰酸背痛,红薯还长得歪瓜裂枣。”付绍琼指着示范田里的滴灌管,眼里满是新奇,“现在这‘水管子喂肥’的技术,真是神了!肥料化成水,顺着管子直接流到根上,啥时候该多浇水,啥时候该多喂肥,技术员都按日子算好了,手机一点就搞定。”
这水肥一体化的新技术,把传统种植的“凭感觉”变成了“讲科学”。付绍琼摸了摸“万薯25号”光滑的表皮:“你看这红薯,个个长得匀称,没虫眼没伤疤,商品率超过93%,搁以前靠土办法,想都不敢想!”
最让付绍琼惊叹的是“一茬接一茬”的种植法。“老规矩是10月份收完红薯地就荒着,人家这示范田,7月份头季刚挖完,藤蔓剪下来直接当第二季的苗,当天就栽上,11月又能收一茬,正好赶春节前卖好价钱。”
专家组现场评议时说,正是这“传统作物+现代技术”的碰撞,让万州红薯摆脱了“一年一收、产量低、卖不上价”的老路子。付绍琼揣着技术员给的技术手册,拍着手上的泥土:“老经验得改,新技术得学,回去就照着干,让咱的老土地也长出‘新钱景’!”
(应凤林 李秋卓)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