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10小时前
#创作挑战赛九期# #2025新星计划2期# “老师批评了上课打闹的学生,家长却认为‘伤害了孩子自尊’;学生屡次违反纪律,老师不敢管,怕‘惹麻烦’”——这样的困境,道出了教育惩戒权的尴尬。教育需要温度,也需要边界,惩戒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如何既守住“管”的底线,又不失“爱”的底色?关键在于找到边界与温度的平衡点。
惩戒的本质是“唤醒”,而非“伤害”
教育惩戒的出发点,永远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而非发泄情绪或树立权威。就像医生给病人开药,目的是治病,而非让病人受苦。有位班主任发现学生小涛总在课堂上偷偷玩手机,没有当场没收训斥,而是课后请他到办公室:“我知道你喜欢玩游戏,其实老师也玩,但上课玩手机会错过知识点,就像游戏里漏掉了关键装备,很难通关。咱们约定:上课把手机放讲台,放学后你可以玩半小时,怎么样?”小涛后来不仅没再违纪,还主动担任了“班级手机管理员”。
真正的惩戒,是让孩子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比如孩子故意损坏公物,与其罚站批评,不如让他参与修复:和老师一起清理污渍、赔偿损失,在劳动中体会“责任”;学生欺负同学,与其写检讨,不如让他试着“换位思考”——帮被欺负的同学补习功课,感受对方的委屈。惩戒若能带着“让你更好”的善意,孩子才能从心里接受。
边界是“红线”,不能“想管就管”
没有边界的惩戒,容易变成“体罚”或“冷暴力”,伤害孩子的身心。教育惩戒必须守住三条线:不伤害身体,不侮辱人格,不剥夺权利。比如,罚抄作业到深夜、用刻薄语言讽刺学生、不让孩子吃饭或上课,这些都越了界。
合理的惩戒,应该是“规则之内的提醒”。就像交通信号灯,红灯不是为了罚款,而是为了安全。学校可以和学生、家长一起制定“班级公约”:上课说话三次,罚站5分钟;作业没完成,放学后补完再走;欺负同学,取消一周参加集体活动的资格……这些规则提前明确,孩子知道“哪些事不能做,做了会怎样”,惩戒时就少了抵触。某小学的“惩戒记录表”很有讲究:记录违纪事实、惩戒方式、学生反思,还要家长签字沟通,全程透明,既让家长放心,也让孩子明白“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温度藏在“惩戒之后”的引导里
好的教育,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惩戒不是结束,而是教育的开始。有位老师曾罚学生打扫教室,因为他乱扔垃圾。但学生扫完后,老师没有就此为止,而是带他看校园里的清洁工:“你看爷爷每天要扫多少落叶?如果大家都乱扔,爷爷会多累?”后来,这个学生不仅自己不乱扔,还会提醒同学。
惩戒后的沟通尤为重要。可以蹲下来问孩子:“现在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了吗?”“下次遇到类似情况,你会怎么选?”让孩子感受到“老师批评我,是因为在乎我”,而不是“老师讨厌我”。就像园丁修剪树枝,剪掉杂枝是为了让树木长得更直,修剪后还要浇水施肥——惩戒之后的理解与鼓励,才是帮助孩子成长的养分。
教育惩戒权的争议,本质是“如何爱孩子”的探讨。太纵容,孩子学不会规则;太严苛,孩子感受不到温暖。最好的方式,是像牵着蜗牛走路:既要轻轻拉一把,让它不偏离方向;也要慢慢等一等,让它感受到前行的力量。当惩戒带着规则的严肃,也带着教育的温柔,才能真正教会孩子:有所敬畏,方能行远。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