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9小时前
幼儿园的分享会上,当老师忙着分发点心时,5 岁的乐乐默默把掉在地上的饼干碎屑扫进垃圾桶;小组合作做手工时,看到同桌找不到剪刀,7 岁的天天悄悄递过自己的备用剪刀;亲戚聚会时,10 岁的朵朵见奶奶起身倒茶,立刻跑过去扶住老人的胳膊…… 这些 “有眼色” 的孩子,总能在不经意间赢得他人的好感,他们的社交之路仿佛开了 “外挂”,轻松融入各种圈子,收获信任与喜爱。
“有眼色” 本质上是一种敏锐的共情能力,能让孩子精准捕捉他人的需求。这种能力并非天生,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孩子在与家人、同伴的相处中,会慢慢学会观察他人的表情、动作和语气,从而判断对方的情绪和需求。比如看到妈妈皱着眉头看账单,有的孩子会主动说 “妈妈我今天不买玩具了”;发现同学因为考试失利而闷闷不乐,会递上一张写着 “加油” 的小纸条。这种对他人情绪的感知和回应,能迅速拉近与他人的距离,让孩子在社交中更受欢迎。
“有眼色” 的孩子懂得把握社交分寸,不会让人感到冒犯或不适。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沉默;明白哪些话题适合分享,哪些话题需要回避。在集体活动中,他们不会只顾着自己表现,而是会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比如在课堂讨论时,不会抢着发言而打断别人,而是等别人说完后再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小伙伴玩耍时,不会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游戏规则,而是愿意协商和妥协。这种恰当的分寸感,能让社交氛围更加和谐,也让孩子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有眼色” 能为孩子带来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在学校里,老师更愿意把重要的任务交给那些 “有眼色” 的孩子,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孩子能够体察到任务的重点和要求,并且会认真负责地完成。在团队合作中,“有眼色” 的孩子往往能成为团队的粘合剂,协调各方关系,推动任务的顺利进行,从而获得更多锻炼和成长的机会。进入社会后,这种能力更是能让他们在职场和生活中如鱼得水,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实现自己的目标。
培养孩子的 “眼色” 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引导。家长可以通过榜样示范,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会关注他人。比如在公共场合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和他人交流时认真倾听、积极回应。同时,要鼓励孩子多参与社交活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当孩子做出有 “眼色” 的行为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强化他们的这种意识;当孩子在社交中出现不当行为时,耐心指出并引导他们改正。
有眼色的孩子,凭借着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在社交中总能游刃有余。这种能力会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让他们一路开挂,收获更多的美好与成功。所以,家长们不妨重视对孩子 “眼色” 的培养,让他们在社交的世界里绽放光彩。#创作挑战赛九期#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