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壹点客户端6小时前
黄海腾起长安月
李秀丽
含苞待放的荷花,带着晨露,静置在竹制的长桌上;典丽清雅的橘黄色大屏幕背景,诉说着渴望知音的深邃悠远的古琴曲《流水》穿室绕梁——这便是潘稚文新书《长安一片月》分享会的会场。潘稚文一袭长衫款款地走上舞台,一行清泪却挂在腮边。她轻轻地呼出一口气,平复着激动的心绪,悠悠地说:“烟台,我终于有勇气面对你了。”
一个在烟台学习、生活了十年的西安女孩,没有学会烟台话,却学会了喝酒,她爱的不是馥郁馨香的红葡萄酒,而是酒劲浓烈的白兰地,且非张裕的不饮。那时,在山东工商学院上本科的潘稚文,喜欢身披五彩夕阳,漫步在观海路那片碧海清湛、云天绵绵的理想中的理想国,出生在内地西安的稚文欣慰自己找到了诗与远方。月光下,她吸吮着微咸的海风、聆听音乐般的阵阵涛声,任海浪嬉戏着打湿花布衫,任细沙亲吻着脚趾,月光照遍了她全身的每一寸肌肤,就是这一刻,她醉了,她爱上烟台、爱上黄海里的那枚月光,爱情的种子就这时悄然萌发了。些许年以后,海依旧在不息地奔涌,月光仍在朗照着人间,那个漂亮、文静的西安女孩嬗变成了烟台媳妇,山海做证,月光为凭,她收获了世上所有的幸福。
海有潮起潮落,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又何尝不如此。起风了,涨潮了,滔天巨浪高高扬起,蓄满全世界的力量砸向了她,恶浪飞舞似魔爪,大地呜咽像狼嚎,她被吓傻了,惊呆了,一切的豪言似无力的细雨,所有的壮语像飞絮轻飘,她找不到根基,没有了定海的神针,一任狂风恶浪把她卷回了西安。
从此,她把所有的爱与恨都留在了烟台,留给了大海里的月光。终南山的风,吹不散内心的阴霾,长安的月,照不亮灰暗的思绪,似乎只有拥抱死神才可以忘却这一切,她这样想,且不止一次。“孩子,你还好吗?”是母亲苍老的呵护,“妈妈,开开门。”是孩子稚嫩的呼唤,亲情和责任牵绊住了她,她选择了活下去,且发誓要活得精彩。当潘稚文带着十三朝古都的豪气勇毅地站起身来,用笔耕不辍弥补早年因无知狂妄欠下的债,犹如海浪一浪接一浪,勇往直前。太阳落下,月亮升起,海水退去又潮来,唯有笔直的腰杆比肩终南山的松柏,唯有明亮的心境赛过黄海上的明月。
《百年孤独》中说:“生命中所有的灿烂,终究都要用寂寞来偿还。”潘稚文用寂寞,还来了她的灿烂。她的原创话剧《爱与宽容》荣获泰山文艺奖、《原上的星》获得优秀剧本奖,并参与主创了话剧《如果没有你》《月色》。然而,因为舞台上的各种因素,她创作的作品,不是她原来想表达的——这不是她想的要。她要“坐着审判自己”,要把整个心倾注到生活的角角落落,掏心掏肺地与天地对话,非此不能够写出真挚的文字。由此,潘稚文的第一本散文随笔集《长安一片月》在孕育了十又一年后,捧到了读者面前。她说:“一个人允许向外界妥协,但绝不能背叛内心。”她说:“我被独自写作的日子惯坏了。”著名作家、电视剧《水浒传》的编剧杨争光在序言里开篇即说:“稚文对生活乃至生命,对人事乃至人世,对自我乃至身在其中的这个世界,不仅有情有义,更有她自己的识见。所谓文章,不就是这些专属于自己又可与人共通共享的东西敲打成的文字吗?”
阔别烟台多年后,潘稚文再次徜徉在醉人的沙滩上,凝望空中朗朗月光,心底的声音伴着海浪响起:“在我人生的不同境遇中,总有一轮明月相伴,让我能在跌宕起伏的尘世风烟里,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那颗澄明的初心。”“感谢烟台,给予我平静和勇气。”
作者简介:
李秀丽,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烟台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峻青文学艺术馆顾问、秋色赋艺术馆顾问。
手机:13792554071
壹点号 月季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