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羊城派6小时前
日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非遗传承保护实践队前往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实施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
这是自2023年获评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优秀团队的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非遗传承保护实践队与永和镇成功结对以来的第三年合作。
实践队深度了解永和镇的非遗培养项目需求、收集整理当地非遗资源,运用专业技能,协助永和镇政府开展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非遗传承保护实践队前往永和镇卢屋寨村,开展对米酒传统技艺传人的访谈及相关申遗视频的系统拍摄工作。
实践队围绕米酒的历史、制作过程、传承脉络与现状、人文情怀等方面对非遗传承人卢德凤进行访谈。卢德凤将米酒的制作过程、发展历史娓娓道来,谈及未来发展,他表示:“面对外部市场冲击,米酒制作技艺需要坚持踏实肯干的匠心,传承人群要凝心聚力,并作出实质性贡献。”
为进一步充实米酒传统技艺项目的培育与申遗工作。实践队成员前往永和镇民俗馆开展米酒制作过程的系统拍摄。酿制过程包括选米、蒸米、酒曲混合、蜜蜂储存几个过程。卢主任为实践队展示已经酿造好的米酒。酒香四溢,也承载了卢屋寨村村民的集体记忆。
实践队成员还前往卢屋寨村委会采访白糍粑制作技艺传承人唐月芳,深入了解历史起源、传承脉络及现状,全面梳理白糍的发展脉络,收集申报非遗所需要的资料。
实地调研结束后,实践队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围坐一堂,就非遗申报的各项细节展开深入研讨。
为期三年的结对帮扶,实践队始终与永和镇携手同行。队员们走遍村寨角落,走访数十位老艺人,梳理出涵盖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的非遗资源清单,为后续申遗工作筑牢了基础。
2024 年7月,实践队与当地政府紧密协作,全程参与炒米饼传统制作技艺和采茶戏的申遗筹备工作——从梳理技艺谱系、撰写非遗申报书,到拍摄申遗视频、完善传承脉络,最终助力这两项承载着永和镇民俗记忆与文化基因的项目成功入选县区级非遗名录,为当地非遗保护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2025年则是实践队帮助永和培育与申报非遗项目的收官之作。
本次活动令广州大学非遗传承保护实践队成员深受触动。他们表示,将始终秉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资源的理念,主动肩负起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以实际行动为永和镇非遗的传承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文|记者 周欣怡 通讯员 洪巧珊
图|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非遗传承保护实践队提供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