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壹点客户端7小时前
七月末,妻子提议出游,计划近圈转转,孩子们高兴坏了,正愁着没地方玩。一家人商量商量去哪里,父亲说,距离徐州不远,驾车两个多小时的路程,不算太远。于是,早起赶往云龙山。
一路上,暑天的热气在车窗内外徘徊,虽说开着空掉,但热气也不时袭来。想想这段时间家事也比较多,也由于我工作在基层,相对更忙碌一些,一直过了小半年了,才出去一趟。
迈入中年,一方面觉得事业是生活的一部分,不由自主的响应者工作的信息;另一方面,孩子也渐渐长大,外出开拓开拓视野也很有必要。说去的海边也一拖再拖。只得买些玩具来哄哄他们幼小的心灵,孩子天生就是一个诗人,小儿子那天看我吃毛豆,他说,爸爸,你堆的豆壳像一座小山一样。听着他的话,心中既有欣慰也有一些感动。由于他淘气,在家里没少闯祸,一气上头揍他的时候早已忘了当年孩儿娘怀胎的不易。可能人吧,在清贫的日子中慢慢就习惯了,不奢求大富大贵,也不希望有疾病。只求一些忙碌生活中稳稳的幸福。
车驶入高速,孩子们都睡了,母亲看着一个,妻子看着一个。原来她们婆媳之间,多是妻子的理多,母亲文化水平没有她高,凡事都让着她,起早贪黑的围着一家人,买菜做饭,也牺牲许多。这些年,我也很觉得亏待母亲。这次难得一起出行,还是以和为贵。
在徐州,按着导航,我们在云龙山附近停车,父亲则来过几趟,他表示不登山,只好好当一个司机,做好接待工作。我们在云龙山门前,看着和网上不同的风景,说不上震撼,更多的是对旅行顺其自然的去看这从未见过的景物。我也顺手拍了一张山门照片。
接着,登山去了,山不是太高,两边有很多树木,不远处还有指示牌,台阶周围没有围栏,两个孩子跑的很快,他们像是脱缰的野马,零距离接触大自然的一笔一划,在山路上,他们不时你追我赶,忘我的向上攀登。只是太热了,需要多补水,便喊住他们停下来喝水。云龙山不太高,蓝天白云在这里交相辉映,看着一池莲花,静卧山门前,迎接四面八方来往的游客。宋代苏东坡任徐州太守时,曾多次携友游览云龙山,近代也有不少政治家和画家登山,并留下些许名篇。
云龙山地处徐州城南,有云龙湖隔道相望,登观景台可俯瞰徐州全景,虽还未登顶,孩子们又被文创小店吸引,他们不吃一块冰糕,不买个纪念品是不会善罢甘休的。果不其然,一会儿,母亲和妻子领着他们出来时,人手一块雪糕,拿着向我炫耀。索性,坐在一旁空地上吃起了雪糕,刚刚还大汗淋漓,现在一个个像是吃着灵丹妙药,不急不躁,兄弟二人十分和睦,场景也着实难得一见。孩子们多是贪玩、淘气,对这些树木、石刻不是太感兴趣,他们也还不太了解,属于他们的年纪更多的是快乐的成长。一会儿,冰糕已经消灭了,继续向前,在观景台上,妻子拍了几张比较满意的照片,母亲则不愿意出镜,她还是以看护孩子为己任。
苏轼在《访张山人得山中字二首》其一中写到:万木锁云龙,天留与戴公。路迷山向背,人在瀼西东。荠麦余春雪,樱桃落晚风。入城都不记,归路醉眠中。他来的时候还有春雪未化。如今,盛夏之景令人醉而忘俗,看着山与城,记载着多少人的欢乐与苦楚。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我们也选择坐索道。便向着索道的方向走去,由于第一次来,人生地不熟,问了一个久居深山的环卫大姨,才清楚原来是走反了。因为周日,来的人多,选择索道下山的游客也比较多,便排起了长队。
我和孩子们坐一个缆车,母亲和妻子坐一个缆车。晃晃悠悠的坐上缆车,我紧紧的抓着孩子的手,扶着缆车,看着远方的齿轮一刻不停的转动起来,我们也开启了下山的旅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种感觉瞬间油然而生,看着苍翠的柏树层层叠叠的在山坡上,远方的湖水中有人泛着小舟,我们顺着四十一号黄色小缆车下山了。
临到下车的时候,站着高台上的摄影师抓拍一张乘车镜头,我们都很满意,便买下来作为纪念。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