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12小时前
天空放晴,北京八达岭低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飞手汪健稍稍放松下来。他仔细查看身旁的无人机,确保这位“老战友”能随时“出战”。“它陪我在珍珠泉飞了好几天,风里来雨里去,昼夜不停,它是我们救援的‘突击队’,必须检查好状态。”汪健边擦拭机身边说。
27日凌晨,受暴雨影响,珍珠泉乡部分村庄出现断电、断路、通信中断等问题,应急救援工作面临严峻挑战。“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掌握村内的实时信息,防汛救援工作遇到很大困难,大家都心急如焚。”珍珠泉乡相关负责人说。
凌晨3点钟,接到救援任务的北京八达岭低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第一批应急救援人员星夜疾驰而至。巡查无人机穿透厚重雨幕腾空而起,架起一道可靠的空中“救援链路”。汪健回忆说:“当时地形复杂、天气恶劣,我们共派出4架无人机,前往桃条沟村进行搜救,并实时监测山洪、道路情况,将无人机拍摄的清晰画面传回指挥中心,提高乡镇救援行动的针对性和效率。”
与此同时,在应急救援的关键时刻,我区本道科技、中科浩电、翼航空等10余家无人机企业也挺身而出,组成无人机应急小组,共派出23架无人机,前往珍珠泉乡、千家店镇、四海镇、大庄科乡等地执行应急救援任务。这些无人机搭载着巡查、吊运机、照明等不同性能设备,可满足应急救援过程中的多种需求。
无人机为受困群众送去了物资。珍珠泉乡桃条沟村进村道路被大水冲毁,救援物资无法通过陆路送达。关键时刻,一架来自华源智控(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大载重无人机HY3500临危受命,搭载着65公斤应急物资飞向被困群众聚集点。物资成功投递的那一刻,地面上的人们激动地朝天空挥手致意。这条至关重要的“空中补给线”,及时缓解了受困群众的燃眉之急。
夜幕降临,电力抢修工作因缺乏照明而举步维艰。此时,极客桥(北京)科技创新有限责任公司的系留照明无人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稳定悬停于空中,开启高强度照明模式,其光照范围可覆盖约1万平方米区域,为地面电力抢修人员提供了安全、稳定的作业环境,保障了抢修工作的连续进行。
在道路抢修方面,无人机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远度互联科技有限公司的ZT-25V无人机现场勘查塌方路段详情,获取准确道路损毁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高精度的航拍数据采集和快速建模算法,迅速构建塌方路段及周边地形的立体模型,清晰呈现塌方的体积、位置、堆积形态以及周边山体、植被的受损情况,为工程抢险部门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空间信息。
在连续多日的高强度抢险救援中,这些“空中尖兵”最高保持每30分钟一次的巡查频次,全天候、不间断地提供灾情信息和作业支持,将前沿的无人机技术实实在在地转化为抢险救灾的强大战斗力。北京八达岭低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无人机应急小组负责人郭立说:“目前,降雨已暂停,但我们应急小组人员都在属地待命,随时听从调配。”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