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15小时前
真正的苦难不是失去金钱,而是失去自己。
加缪曾说:“在苦难中,人才能找到自己。”
翻开余华的《活着》,福贵的一生像一把锋利的刀,剖开了命运最残酷的一面:他输光家产、气死父亲、被抓壮丁、失去妻子、儿女、女婿,最后连外孙苦根也离他而去。
可奇怪的是,当这个老人牵着老牛,在夕阳下平静地讲述自己的一生时,我们感受到的不是绝望,而是一种近乎神性的清醒。
为什么?
第一件事:人活着,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活”
年轻时的福贵是个彻头彻尾的“输家”。
他沉迷打牌,把祖辈积累的百亩良田输得精光,气得父亲当场吐血身亡。那时的他,满脑子都是“翻本”“赢回来”。
可命运给了他最狠的耳光:他输光了!
被抓壮丁时,他在战场上目睹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才发现“活着”本身就是奇迹;回家后,发现母亲已病逝,女儿凤霞因高烧变成聋哑人……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
这是福贵后来才明白的道理。我们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成功”“财富”“面子”,却忘了最根本的问题:如果连“活着”都成了奢侈,那些外物还有什么意义?
福贵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
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死;
女儿凤霞难产去世;
妻子家珍积劳成疾,临走前只说了一句“下辈子还要和你在一起”; 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压死;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
每一次死亡,都像一把刀插在富贵的心上。
但最让人震撼的是福贵的反应:他没有崩溃,没有报复社会,甚至没有一句:“为什么是我?”
因为他早已接受了一个真相:人生就是不断失去的过程,而痛苦的核心,从来不是“失去”,而是“不甘心”。
我们为什么怕失业?怕分手?怕亲人离世?
不是因为失去本身,而是因为我们总觉得“不该这样”“凭什么是我”。
福贵的清醒在于:他接受了。
小说的结尾,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老牛。
他给牛起名“福贵”,对着它自言自语:“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七八分……”
这个细节让无数读者泪崩,他孤独吗?当然。但他用记忆里的爱,对抗着全世界的荒芜。
余华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 这种“友情”,恰恰是福贵最伟大的觉醒:他看清了孤独是必然,但仍选择用爱去填满;他经历了所有黑暗,却依然相信“活着”本身就有意义。
哲学家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福贵的一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最不愿面对的真相: 1. 活着本身就是目的,别用外物绑架自己;2. 痛苦源于“不甘心”,认命比反抗更需要勇气;3. 爱是孤独的解药,记住那些光,才能走过黑暗。
合上《活着》,或许我们会明白:
真正的贫穷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清醒地活过。如果你也曾被生活击垮过,不妨在评论区写下:“活着,就有希望,活着,就是意义!”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