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19小时前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高血压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有效管理高血压对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至关重要。
1、急性期血压控制
问:突发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前 1 - 2 天血压往往偏高,住院期间患者及家属都非常紧张,经常有家属问:“大夫,我们血压都 180/90mmHg 了,是不是需要赶紧降压啊?”
答:发生急性脑梗死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会激活交感 - 肾上腺髓质系统和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使血压升高。同时,梗死可引起脑组织水肿,导致颅内压升高。为了维持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 - 颅内压),机体通过升高血压来平衡颅内压的增高,保证脑部的血液供应。所以说,急性期血压的升高对于我们是一种自我保护。
问:那么血压可以无条件升高而置之不理吗?
答:“当然不是”!若患者在 3.5 小时溶栓时间窗内,需要溶栓治疗,则需要把血压控制在 180/105mmHg 以下,防止引发脑出血。因为在溶栓过程中,血压过高会增加出血的风险,从而加重病情。此外,72 小时以内若患者血压持续升高,收缩压≥200mmHg 或舒张压≥110mmHg,或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高血压脑病的患者,也需要进行降压治疗,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一般来说,降压幅度不超过原有血压水平的 15%,以避免血压下降过快导致脑灌注不足,加重脑损伤。
在选择降压药物时,急性期多数给予患者静脉降压,以便控制降压幅度及速度。脑梗死恢复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 ACEI、ARB、利尿剂、CCB类、β受体阻滞剂等。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定时定量服用药物,切勿自行增减药量。
2、脑梗死恢复期血压管理
问 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好转出院时,大夫会跟这位患者说 “您需要控制血压在 130/80mmHg 以下”,跟另外一位患者说 “您需要把血压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患者总是会追着问 “为啥我俩都是脑梗死,血压控制范围还不一样呢?”
答 这是因为虽然 “果” 一样,但是 “因” 不同。一般来说,颅内穿支动脉等引起的急性脑梗死,如果患者能耐受,推荐血压降至 130/80mmHg 以下,尤其是合并有糖尿病、肾病及脑小血管病患者,更应严格控制血压在 130/80mmHg 以下。这是因为这些患者的血管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血压控制得更低可以减少血管的进一步损伤,降低再次发生脑梗死的风险。
而对于颅内大动脉狭窄(狭窄率 70% - 99%)导致的急性脑梗死,若患者能耐受,推荐血压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这是因为这类患者的脑血流主要依赖于较高的血压来维持,如果血压降得过低,可能会导致脑灌注不足,加重脑缺血。
当然,血压的管理是一项长期、综合、个性化要求高,受到遗传、性格、环境、生活方式等影响较大的疾病。这就需要我们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等。同时,要经常监测血压,避免自行停药或者增减药物,定期门诊复诊、调整药物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血压,预防和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此外,患者还应注意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脂、血糖、颈动脉超声等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其他危险因素。同时,要积极参加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压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共同努力控制血压,预防疾病的复发。
来源:应急总医院
供稿:神经内科
作者:李静雅
审核:周卫东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