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日报客户端18小时前
“狗獾是典型的夜行性动物,黄昏后出洞活动黎明前返回洞穴,这种习性使其能避开日间的高温和猛禽的捕猎。”近日,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通过红外相机监测狗獾身影时介绍。近年来,随着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狗獾的种群数量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红外相机多次捕捉到狗獾活动的珍贵画面,成为荒漠生态系统恢复的生动注脚。
红外相机捕捉狗獾影像。
狗獾属于食肉目鼬科,是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三有”野生动物。狗獾体型粗壮,成年个体体长约50—70厘米,体重可达10—12公斤,最显著的特征是面部从鼻尖到头顶有一条白色纵纹,两侧辅以黑色条纹延伸至颈部,仿佛戴着一副天然的“面罩”。狗獾栖息在保护区的荒漠与草原过渡带,它们凭借短而有力的四肢和锐利的爪子成为挖洞能手,一个完整的狗獾洞穴系统往往包含主洞、副洞、觅食通道和粪便区,最深可达2米,既为自身提供了躲避天敌和极端气候的场所,也无意中为沙蜥等小型动物创造了临时栖息地。作为保护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种被称为“生态工程师”的生灵,以独特的生存智慧维系着这片土地的生态平衡。
今年4月,狗獾在红外相机镜头前跑过。
“作为主要以肉食性食物为主的杂食动物,狗獾的食谱与保护区的生态链密切相关。”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其食物主要有植物的根、块茎、蚯蚓、田鼠、野兔幼崽、青蛙、蟾蜍等。狗獾在春、秋两季最为活跃,通常在夜间8—9时后开始外出觅食,白天多在洞穴中休息。在狗獾的家族中,成员们通过尾巴下方的腺体释放出一种浓重的麝香味气体来进行沟通。
沙坡头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通过红外相机监测发现,每年冬季,狗獾会进入短暂的半冬眠状态,依靠秋季储存的脂肪抵御严寒,此时洞穴周边的足迹和粪便会明显减少。
“狗獾的存在,是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缩影。作为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它们与柠条、沙蜥共同编织着荒漠生态的生命网络。保护狗獾,就是保护荒漠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更是守护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见习记者 杨月儿)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