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客户端20小时前
近日,上海一家小面馆因为提供3元一碗的阳春面和48元一杯的飞天茅台,被视频博主传播到网上,迅速走红。此后,蜂拥而至的打卡者挤占了打工者、外卖员、大学生等普通顾客座位,让面馆老板深感无力:原本想照顾的熟客没了位置,最初的理想变得难以坚持。这件事折射出,一些人在热衷于打卡、追逐流量的狂欢中,丢失了基本文明素养。
如今,一些“打卡”行为已偏离正常轨道。上述新闻中,那些在小店门口直播的视频博主、涌入面馆的打卡者,恐怕不会关注面条的味道、3元低价面条背后的温情故事。正如面馆老板所言:“没人关心我到底想做什么,他们只想要热度。”打卡者扎堆出现,不仅影响普通顾客正常就餐,更违背面馆推出平价餐饮的善意初衷。这种以干扰他人为代价的“打卡”,本质上是一种文明失范。
近年来,“网红打卡”扰乱正常秩序的场景比比皆是。书店里,摆拍“读者”挡住真正购书者的路,让知识殿堂充满喧嚣;博物馆中,有人无视“禁止拍照”提示,坚决拍下“网红照”,对珍贵文物毫无敬畏;油菜花田里,有人为了一张美照,肆意踩踏菜花,美丽花海变得一片狼藉。这些行为背后,是某些人对公共空间认知的严重错位,将共享场所当作个人秀场,把公共资源视为流量跳板,只图一时之快,全然不顾他人感受和公共利益。
其实,并非所有的打卡都令人反感。笔者经常观看文化学者蒙曼的旅行视频,她总是巧妙地避开人流高峰,以最小干扰的方式展示着美景、传播着文化。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为展示一种野花,她只小心翼翼地摘取一片花瓣。这个细微动作,恰是对“文明打卡”的最佳诠释:既满足分享愿望,又保持对美好事物的爱惜和尊重,为大家树立了文明打卡的榜样。
当“打卡”变成条件反射般的拍摄行为,当“分享”异化为表演性社交仪式,打卡者们实际上正与真实生活体验渐行渐远。那些在面馆里忙着打卡却不想品尝面条的人,那些在书店摆拍却不翻一页书的人,获得的不过是虚拟世界中的点赞,失去的却是与现实世界的真实连接。
打卡本身无可厚非,乐于分享也值得鼓励,但前提是守住文明底线:不影响他人,不破坏秩序,不违背场所本真价值。当你按下拍摄键前,不妨先问问自己:我的行为会干扰他人吗?我是否尊重了这个场所的本真价值?我的分享能带来积极影响吗?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每个人的网络行为都在深刻影响现实生活。然而,流量狂欢终会退潮,文明素养才是永恒的“网红打卡点”。上海“3元面馆”的烦恼提醒大家:“打卡”之前,请先学会尊重——尊重他人权利,尊重公共秩序,尊重生活本真。这或许是我们面对“打卡文化”时应有的清醒与自律。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