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新闻客户端21小时前
7月25日晚20时许,“救命啊!有孩子落水了”,急切的呼救声响彻西安高陵区渭河河畔。当李静毅第一个跃入河流,拼尽最后一丝气力托举起孩子,他却消失在激流的旋涡中,将生命定格在了34岁。我们在为平凡人的善举热泪盈眶时,更应追问还有多少孩子的安全,是悬在偶然的幸运之上?
暑期,不是孩子安全的“真空期”,反而是风险的“高发季”。深潭边的野泳、无人看管的河沟、缺乏防护的水库……一些隐藏在夏日清凉里的“温柔陷阱”,随时可能吞噬鲜活的生命。更令人揪心的是,类似李静毅这样舍己救人的事迹并非孤例。当“孩子落水、有人施救、落水者获救、施救者遇难”的悲剧一幕幕上演,这让我们不得不深思,仅靠个体的勇敢,难以筑牢孩子的安全屏障。
隐藏在夏日清凉里的“温柔陷阱”。(AI生成图片)
守护孩子安危,需要打破“事后追悔”“亡羊补牢”的惯性思维。有的公共区域救生设施不是缺失,就是老化,关键时刻派不上用场。有的家长觉得“只是一会儿没看着身影”“水不深不会有危险”,却忽视了孩子的认知能力和风险判断力远未成熟。当安全责任被分解成无数个“等一下”“没关系”,就为悲剧上演埋下了伏笔。为此,家长们放下手机多些细心和耐心,把孩子的安危时刻放在心头;学校的安全教育不能停留在“不要独自下水”的口号式提醒,要有具体场景的风险识别训练;河湖旁的安全警示不能只是“水深危险”的简单标语,要有针对性的防护举措,坚决杜绝那些“如果当时如何如何”的遗憾。
李静毅的挺身而出,是人性光辉的闪耀,但社会更需要的是让“守护”成为可预期的常态。比如,可以推行“河长+志愿者”双岗巡查机制,在重点水域设置智能监控和救生设施;可以在社区推行“安全守护人”举措,组织退休教师、退伍军人等积极参与,用经验弥补监管空白。实践表明,只有当家庭从“口头叮嘱”变成“监护责任”,当学校从“单向灌输”转向“实战演练”,当社会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预防”,孩子安全的防护网才会越织越密。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守护生命安危,不是某个群体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的“必修课”。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蓝天下欢喜雀跃,愿李静毅这样的英雄,不再需要用生命换取另一个生命的存在。因为,最好的守护,就是要让危险不再靠近。(孙萍)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