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21小时前
#阅读创作者计划#
读李敬泽的《上河记》,最打动我的,不是对《清明上河图》里市井烟火的考据,也不是对古画细节的拆解,而是他笔下那股“站在画外看画中人”的清醒与温柔。
张择端的画里,虹桥上的小贩在吆喝,汴河上的船家在掌舵,挑夫担着货物匆匆赶路,每个人都被裹在北宋汴京的日常里,忙得热气腾腾。李敬泽却像个站在时光对岸的观察者,他不急于给这幅画贴标签——不说它是“盛世缩影”,也不说它藏着“危机伏笔”,只是轻轻拨开画面的肌理,让我们看见那些被忽略的“停顿”。
或许是画角那个倚着墙根打盹的老汉,阳光落在他皱纹里,不关心远处的商船是否靠岸;或许是桥头两个孩童追逐时溅起的尘土,与身后官吏的轿子擦肩而过,各自奔赴不相干的命运。这些细碎的瞬间,在李敬泽笔下有了重量:原来《清明上河图》最动人的,从不是“繁华”这个宏大概念,而是无数个“无关紧要”的人,在时代的褶皱里认真地活着。
他让我们意识到,张择端的画笔其实藏着一种慈悲:他没让任何人成为“背景板”。就像我们如今回头看自己的生活,那些被记住的,往往也不是什么“大事件”,而是某个傍晚的晚霞、某次街角的偶遇、某句无心的闲谈。
合上书时突然明白,所谓“读画”,读的从来不是画本身,而是画里照见的自己——我们都是历史长卷里那个打盹的老汉、追逐的孩童,在别人看不见的细节里,过着属于自己的、沉甸甸的一生。这种对“微小生命”的凝视,或许正是《上河记》最特别的注解。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