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21小时前
25 岁的苏晚,曾是朋友圈里的 “慵懒标杆”。工作日的闹钟要设 5 个,从 7 点响到 8 点半才挣扎着起床,踩着上班铃冲进公司;办公桌永远堆着没处理的文件,说 “反正明天也能做”;周末能在床上躺到下午,外卖盒在床头柜堆成小山。她不是没能力 —— 大学时拿过设计大赛金奖,却在毕业后的三年里,换了 4 份工作,每份都因 “拖延症” 被领导约谈,最后靠父母托关系才在一家小公司稳住脚跟。那时的她,像被裹在棉花里的船,明明有帆,却连推开慵懒的力气都没有。
谁也没想到,十年后的同学聚会上,苏晚穿着剪裁利落的西装,递过来的名片上印着 “科技公司 CEO”。当有人问她 “怎么突然像变了个人”,她端起咖啡杯笑了笑:“不是突然,是花了三年时间,把那个懒到骨子里的自己,一点点‘干翻’而已。”
慵懒的陷阱:不是不想动,是动不起来的 “心理瘫痪”
苏晚的慵懒,曾到了 “自我放弃” 的地步。客户催了三次的设计稿,她拖到截止日凌晨才开始做,结果错把 A 方案当成 B 方案发过去,丢了公司最重要的单子。被老板骂 “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时,她没反驳,只是回到家蒙头大睡 —— 不是不在乎,是被 “反正做不好” 的绝望困住,像陷在泥沼里,越挣扎陷得越深。
心理学上的 “自我设限”,在她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总说 “我天生就懒”,却忘了大学时为了赶设计稿,能在画室熬三个通宵;她抱怨 “工作没意思”,却在被派去参加行业论坛时,躲在角落里刷手机,错过和业内大佬交流的机会。有次朋友拉她创业,说 “你的设计能力肯定能成”,她却摆摆手:“太麻烦了,现在这样挺好。” 那句 “挺好”,不过是用来掩饰 “害怕努力后仍失败” 的借口。
最严重的时候,她连水电费都能拖到停水停电,催款单贴满了防盗门。妈妈来收拾屋子时,翻出她压在枕头下的设计草图,哭着说:“你大学时说要开自己的工作室,现在怎么变成这样了?” 苏晚看着那些画满创意的草图,突然发现自己把最珍贵的天赋,埋在了慵懒的废墟里。
第一次 “干翻自己”:从关掉第七个闹钟开始
改变的契机,是 28 岁生日那天。苏晚对着蛋糕许愿,却发现自己没什么可求的 —— 想要的晋升因为拖延泡汤,想去的旅行因为 “懒得规划” 搁置,连曾经喜欢的设计,都快忘了怎么用软件。吹蜡烛时,火苗晃了晃,像在嘲笑她的一事无成。
第二天早上,第七个闹钟响起时,她突然坐起来,抓起手机扔进抽屉。没了闹钟的催促,她反而在 7 点半就醒了,慢慢洗漱、做早餐,提前半小时到了公司。那天她整理了堆积如山的文件,发现很多工作其实半小时就能做完,只是被 “等会儿再说” 拖成了负担。下班时,夕阳透过窗户照在整洁的办公桌上,她第一次觉得 “原来不赶时间的感觉这么好”。
“干翻自己” 的第一步,往往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和那些 “微小的慵懒” 较劲。苏晚开始给自己定 “5 分钟规则”:不想做的事,先做 5 分钟再说。比如写方案,就先打开文档敲标题;运动,就先换好运动鞋站到楼下。她发现,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来 —— 就像推石头上山,最难的是从静止到移动的那一下。
有次客户要一份紧急提案,她习惯性想说 “明天给你”,话到嘴边改成 “两小时后发过去”。挂了电话,她深吸一口气,关掉社交软件,逼着自己专注工作。当提案准时发出,收到客户 “专业” 的回复时,她突然明白:慵懒的反面不是勤奋,是 “敢于开始” 的勇气。
慵懒的背后:藏着对 “失控” 的恐惧
苏晚后来才知道,自己的慵懒其实是 “怕搞砸” 的保护色。大学时的设计金奖让她背上 “必须优秀” 的包袱,工作后只要遇到难度稍大的任务,就用 “懒得做” 来逃避 —— 毕竟 “没做” 比 “做砸了” 更能保留体面。这种心理让她在三年里,眼睁睁看着比自己能力差的同事升职加薪,自己却在原地踏步。
转机出现在一次行业培训上。讲师让大家写下 “最想做却没做的事”,苏晚写的是 “开一家设计工作室”。当被追问 “为什么没做”,她支支吾吾说 “没时间”“没资金”,讲师却盯着她的眼睛说:“你只是怕失败后,连‘我只是懒得做’的借口都没了。” 这句话像把锤子,敲碎了她用慵懒筑起的壳。
她开始尝试 “暴露脆弱”:在会议上主动提出自己的设计想法,哪怕被否定;接下没人敢碰的大客户,告诉对方 “我可能做得不够好,但会尽全力”。有次方案被客户改了八遍,她熬了四个通宵修改,最后客户说 “虽然过程曲折,但结果超出预期”。那一刻,她没觉得累,反而有种 “原来我能扛过去” 的轻松 —— 比躲在慵懒里的自我安慰,踏实一万倍。
“干翻自己” 的过程,也是和 “恐惧” 和解的过程。苏晚在日记里写:“今天主动报名参加演讲比赛,站在台上腿都在抖,但讲完后掌声响起来时,我突然不怕了 —— 原来搞砸了也没什么,大不了再来一次。”
从 “被动应付” 到 “主动创造”:勇气是会传染的
离开那家小公司时,苏晚手里攥着攒了半年的积蓄,还有一份被拒绝了 12 次才拿到的合作意向。她租了个 10 平米的办公室,每天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连保洁阿姨都知道 “那个女老板总在加班”。有次打印机坏了,她自己搬着机器跑了三公里找维修店;为了见一个重要客户,在对方公司楼下等了整整一天,从清晨到日暮。
朋友说她 “疯了”,放着安稳的工作不做,非要折腾。她却在签下第一笔大单时,给朋友发消息:“以前觉得慵懒是舒服,现在才知道,靠自己挣来的成就感,比躺在床上刷手机爽一百倍。”
创业第三年,公司遭遇资金链断裂,员工走了一半,苏晚把自己的房子抵押了,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最难的时候,她在会议室的白板上写满 “怎么办”,突然想起那个总躲在被窝里的自己,忍不住笑出了声 —— 原来那个连起床都费劲的姑娘,现在能扛着公司往前走了。
“干翻自己” 不是和过去彻底决裂,而是带着曾经的脆弱,长出新的铠甲。苏晚保留着大学时的设计金奖证书,却不再被它绑架;她依然会有 “不想动” 的日子,却学会了对自己说 “休息一小时,然后继续”。她的公司里,有很多和她一样 “改过自新” 的人:曾经的拖延症患者,现在是高效的项目主管;曾经的 “社恐”,现在能独当一面谈合作。勇气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旦落地,就能长出一片草原。
成为 CEO 那天,她终于原谅了曾经的自己
公司上市那天,苏晚站在敲钟台上,想起十年前那个在出租屋里吃泡面的下午。那时的她不会想到,自己能有今天 —— 不是因为能力突然变强,而是终于有了 “对自己下狠手” 的勇气:狠到能撕掉 “我不行” 的标签,狠到能直面恐惧,狠到能在慵懒的泥潭里,硬生生把自己拽出来。
有记者问她 “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她没说 “努力”“坚持”,而是说:“承认自己懒,然后带着这份清醒,一点点把该做的事做完。” 她现在依然会给自己留 “慵懒时间”:每周日上午不看工作消息,窝在沙发上看书喝茶。但这种 “主动选择的放松”,和过去 “被动陷入的慵懒” 完全不同 —— 前者是给自己充电,后者是让自己断电。
那些曾经嘲笑她 “这辈子也就这样” 的人,后来在报道里看到她的故事,有人发来消息:“我也想改变,可总觉得来不及。” 苏晚回了一张自己十年前的照片,照片里的姑娘眼神迷茫,头发乱糟糟的。旁边写着:“改变从来不怕晚,怕的是连‘试试’的勇气都没有。”
成长路上,我们或多或少都被慵懒拖过后腿:该做的事拖着不做,想追的梦说着 “以后再说”,把 “我懒” 当成盾牌,却在夜深人静时,被 “本可以更好” 的念头折磨。苏晚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两个自己,一个想躺平,一个想奔跑。真正的勇气,不是消灭那个想躺平的自己,而是带着它一起跑 —— 哪怕一开始跑得跌跌撞撞,哪怕要和自己较劲无数次。
毕竟,能拖垮你的从来不是慵懒,而是 “允许自己一直慵懒” 的懦弱。当你有勇气对自己说 “再往前一步”,就会发现:原来你比想象中更有力量,原来 “干翻自己” 之后,才能遇见真正的自己。#创作挑战赛九期#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